成语拼音:qián yí hēi duó
成语解释:见“潜移默夺”。
成语出处:明·李贽《藏书·外臣传·冯道》:“今观五季相禅,潜移嘿夺,纵有兵革,不闻争城。”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潛移嘿奪
英文翻译:Sneak away
潜:1.隐在水下:潜泳。潜到海底。2.隐藏;不露在表面:潜伏。潜流。潜移默化。3.秘密地:潜逃。4.指潜力:革新挖潜。5.姓。
移:1.移动:转移。迁移。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2.改变;变动:移风易俗。贫贱不能移。3.姓。
嘿:[hēi]1.表示招呼或提起注意:嘿,老张,快走吧!。嘿!我说的你听见没有?2.表示得意:嘿,咱们生产的机器可实在不错呀!3.表示惊异:嘿,下雪了!。嘿,想不到他真的来了。[mò]同“默”。
夺:1.强取;抢:掠夺。巧取豪夺。从歹徒手里夺过凶器。强词夺理。2.争先取到:夺冠。夺红旗。3.胜过;压倒:巧夺天工。先声夺人。4.使失去:剥夺。褫夺。5.失去:勿夺农时。6.作决定:定夺。裁夺。7.(文字)脱漏:讹夺。
当我们说起"潜移默化"这个成语时,很多人会联想到春雨润物般的无形影响。比如父母在餐桌上讨论时事,孩子虽然没参与对话,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关心社会的习惯——这正是潜移默化的典型写照。
问:为什么说潜移默化比直接说教更有效?举个有趣的例子:某科技公司把零食区设置在茶水间和图书角之间,员工在取零食时总会不自觉地翻看专业书籍。半年后统计发现,员工平均阅读量提升了3倍。这种通过环境设计实现的改变,往往比强制学习制度更能持久。
在家庭教育中,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父母若是经常在家练习乐器,即便从不强迫孩子学音乐,子女长大后对音乐的敏感度往往高于同龄人。这说明环境中的"背景音"比刻意安排的"主旋律"更能塑造人格。
问:现代社会中的潜移默化有哪些新形式?短视频平台就是个典型样本。用户在滑动屏幕时,算法推荐的视频内容正在重塑认知框架。有个真实案例:某用户连续观看科普类视频三个月后,在超市购物时竟能准确区分食品添加剂种类,这种知识获取完全是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从个人经验来看,选择居住环境时要特别注意"氛围场"。曾经租住在创业园区附近,每天看着来来往往的创业者,不知不觉养成了随身携带记事本的习惯。这种环境辐射的能量,比任何成功学讲座都更有说服力。
文化传播领域有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海外唐人街的中餐馆菜单设计,往往通过菜品图片和装饰元素传递文化信息。食客在用餐过程中,可能记住了青花瓷纹样,或是对"年年有余"的寓意产生兴趣。这种文化浸润比教科书式的讲解更具穿透力。
当代教育正在发生微妙转变,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重视"隐性课程"设计。某小学在走廊安装可触摸的物理实验装置,学生课间玩耍时就能理解基础力学原理。这种设计思维正是抓住了潜移默化的精髓——让学习变成呼吸般自然的过程。
信息时代赋予这个成语新的内涵。当我们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分享读书心得,在社交媒体关注知识型博主,这些零碎的接触终将聚沙成塔。就像古语所说,春风化雨,点滴入土,真正的改变往往始于未被察觉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