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àn dàn bù jī
成语解释:漫:随意;不稽:没有根据。随便乱说,荒诞不实,没有根据
成语出处:宋·洪迈《容斋随笔·史记世次》:“其为漫诞不稽,无足疑者。”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没有根据
繁体字形:漫誕不稽
英文翻译:To be absurd
漫:1.到处都是;遍:漫山遍野。黄沙漫天。漫天大雾。2.广阔;长:漫长。长夜漫漫。3.不受约束;随便:散漫。漫谈。漫无限制。漫无目的。4.莫;不要:漫道。漫说。
诞:1.诞生:诞辰。2.生日:华诞。寿诞。3.荒唐的;不实在的;不合情理的:虚诞。荒诞。怪诞。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稽:[jī]1.停留:稽留。稽延。2.考核:稽查。无稽之谈。3.计较:反唇相稽。[qǐ]1.〔稽首〕2.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到地。3.道士举一手向人行礼,也称稽首。
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满嘴跑火车"的人?比如朋友聚餐时,有人突然说:"我上周在公园捡到一张藏宝图,按图索骥居然挖出个青铜鼎!"这种明显脱离现实的夸张故事,就是典型的"漫诞不稽"。它就像给现实生活加了荒诞滤镜,让人听着既好笑又无奈。
问:什么时候适合用"漫诞不稽"这个成语?当遇到明显违背常识的说法或行为时最贴切。就像某次公司会议上,市场部同事提出"在珠峰顶开奶茶店,用牦牛奶做原料"的企划案。这种既不考虑物流可行性,又忽略成本核算的提案,完全符合成语所指的"荒诞无稽、缺乏根据"。
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有位前辈总爱说:"当年我在上海滩混的时候..."。后来大家发现他连外滩都没去过。这种用虚构经历包装自己的行为,本质上也是种自我保护式的"漫诞不稽"。现代人压力大,偶尔的夸张表达可以理解,但若成为习惯,反而会透支信任资本。
问:为什么网络时代更容易出现漫诞不稽的现象?信息传播速度加快放大了这种现象。就像前段时间"吃盐能防辐射"的谣言,明明毫无科学依据,却在家族群里传得沸沸扬扬。这种时候更需要我们保持清醒,学会用"真的吗?有什么依据?"这样的理性追问来破局。
个人觉得,对待漫诞不稽的态度可以更包容些。去年邻居大爷说他在阳台种出了人脸形状的南瓜,大家起初不信。后来看到照片才发现,原来是藤蔓自然生长形成的巧合。生活本就充满意外之喜,关键是要在保持开放心态的同时,握紧常识这把标尺。
下次再遇到夸张言论时,不妨试试"三步验证法":先确认信息来源,再查证客观数据,最后用逻辑推敲合理性。就像面对"用手机充电器能给电动车充电"的说法,只要简单计算电压功率差异,就能识破其中的漫诞之处。保持这份清醒,我们才能在信息洪流中稳稳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