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òu wēng wò jiāo fǔ
成语解释:用漏瓮里的余水倒在烧焦的锅里。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
成语出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且救赵之务,宜若奉瓮沃焦釜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情势危急,亟待挽救
繁体字形:漏罋沃焦釜
英文翻译:Leaky urn and wojiao cauldron
漏:1.东西从孔或缝中滴下、透出或掉出:壶里的水漏光了。2.物体有孔或缝,东西能滴下、透出或掉出:漏勺。锅漏了。那间房子漏雨。3.漏壶的简称,借指时刻:漏尽更深。4.泄露:走漏风声。说漏了嘴。5.遗漏:挂一漏万。这一行漏了两个字。点名的时候,把他的名字给漏了。
瓮:1.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水瓮。酒瓮。菜瓮。2.(Wèng)姓。
沃:1.灌溉;浇:沃田。如汤沃雪。2.(土地)肥:肥沃。沃土。沃野。肥田沃地。3.姓。
焦:1.火候过大或火力过猛,使东西变硬变脆或烧成炭样:烤得又焦又脆。衣服烧焦了。2.由于缺少水分,变得干枯、干燥:焦渴。唇焦舌燥。3.着急:心焦。焦急。4.指焦炭:炼焦。5.焦耳的简称。
釜:古代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破釜沉舟。釜底抽薪。
先来看一个生活化的例子。小明家的水壶烧干了底,妈妈急着灭火,抓起旁边漏水的水瓢就往壶上泼。结果水没浇到火,反而漏了一地,火势更大了——这就是“漏瓮沃焦釜”的生动写照。
这个成语的核心矛盾在哪里?其实关键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与问题本身不匹配。就像用漏水的容器(瓮)去浇灭烧焦的锅(釜),看似在采取行动,实则因为工具缺陷导致事态恶化。这种"越帮越忙"的情况,在工作中也常会遇到吗?
举个职场案例:市场部发现产品销量下滑,主管立即要求全员每天打200个推销电话。结果员工疲于应付数量指标,通话质量下降,客户投诉反而增加。这种机械化的应对方式,就像拿着漏瓢救火,不仅没解决根本问题,还消耗了团队精力。
为什么会频繁出现这种现象?我的观察是,人在压力情境下容易陷入"动作焦虑",把"做点什么"等同于"有效行动"。其实就像老中医看病,关键不在开多少药,而在对症下药。上周帮朋友调试电脑死机,反复重启无效,后来发现只是内存条松动——找准症结往往比盲目操作更重要。
如何避免成为"漏瓮沃焦釜"的主角?有个简单的心法:在采取行动前,花三分钟画个"问题树状图"。先理清主干问题,再分析可用工具的有效性。就像灭火前要确认水瓢是否完好,处理工作难题时也要评估解决方案的适配度。
这个成语给我的启发是:解决问题的智慧,有时候体现在敢于暂停。就像聪明的消防员不会拎着破桶冲进火场,而是先检查装备再行动。在这个追求效率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培养"战略性停顿"的能力,让每个动作都真正产生正向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