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àn lì zāng guān
成语解释:滥:贪得。贪污腐化的官吏
成语出处:明·无名氏《大劫牢》第一折:“莫不是滥吏赃官,将民业攘。”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贪官
繁体字形:濫吏贜官
英文翻译:Corrupt officials and corrupt officials
滥:1.泛滥。2.不加选择,不加节制:滥用。宁缺勿滥。
吏:1.旧时没有品级的小公务人员:胥吏。2.旧时泛指官吏:大吏。酷吏。3.姓。
赃:贪污受贿或偷盗所得的财物:追赃。退赃。
官: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滥吏赃官”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说的其实就是那些滥用职权、贪污腐败的官员。比如明代小说《金瓶梅》里有个情节:西门庆为了逃避税收,偷偷给县衙的官吏塞银子,对方收钱后立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不就是典型的“滥吏赃官”行为吗?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成语放到今天还有意义吗?当然有!比如某地官员违规审批土地项目,私下收受开发商好处费,导致农田被毁、百姓利益受损。这种行为虽然换了场景,但内核和古代“滥吏赃官”完全一致——都是利用公权力谋私利。
为什么这类现象屡禁不止呢?从个人观察来看,权力缺乏有效监督是关键。就像没有装防盗网的门窗容易招贼,如果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难免有人铤而走险。但也不必过于悲观,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务公开、举报渠道,正在给权力套上“紧箍咒”。
有个有趣的现象:古人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形容贪腐,而现代人则用“小官巨贪”这类新词汇。这说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打击滥权贪腐始终是社会的共同课题。我始终认为,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当权力运行越来越透明,滥吏赃官生存的空间自然会被压缩。
下次在新闻里看到某个贪官落马的报道时,不妨多留意案件背后的制度改进。比如某地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后,违纪案件同比下降了40%。这告诉我们:完善制度设计比单纯批判个别贪官更有建设性。毕竟,好的机制能让坏人不敢作恶,而坏的机制可能让好人变成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