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iū zhī hū yě
成语解释:溜走(讽刺的、风趣的说法)。
成语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3回:“米先生也不好意思,抽空儿他就溜之乎也了。”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用于口语
繁体字形:溜之乎也
英文翻译:make oneself scarce
溜:[liū]1.滑行;(往下)滑:溜冰。从山坡上溜下来。2.偷偷地走开或进入:一说打牌,他就溜了。几个歹徒溜进仓库里。3.光滑;平滑:溜光。滑溜。4.看:溜一眼心里就有了数。5.顺着;沿:溜边。溜墙根儿走。6.很;非常(用在某些单音节形容词前):溜直。溜齐。溜满。7.同“熘”。[liù]1.迅速的水流:大溜。河里溜很大。2.迅速;敏捷:眼尖手溜。走得很溜。3.房顶上流下来的雨水:檐溜。承溜。4.檐沟:水溜。5.排;条:一溜三间房。6.某一地点附近的地方:这溜的果木树很多。7.练:溜嗓子。8.用石灰、水泥等抹(墙缝);堵、糊(缝隙):墙砌好了,就剩下溜缝了。天冷了,拿纸条把窗户缝溜上。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乎:1.表示疑问或反问,跟“吗”相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2.表示选择的疑问,跟“呢”相同:然乎?否乎?3.表示揣度,跟“吧”相同:成败兴亡之机,其在斯乎?4.表示祈使,跟“吧”相同:长铗归来乎!5.动词后缀,作用跟“于”相同:在乎。无须乎。出乎意料。合乎规律。超乎寻常。6.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迥乎不同。确乎重要。7.跟“啊”相同:天乎!
也:1.表示判断或解释的语气:孔子,鲁人也。非不能也,是不为也。2.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何也?。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表示句中的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4.姓。5.表示同样:水库可以灌溉、发电,也可以养鱼。6.单用或叠用,强调两事并列或对待:他会英语,也会法语。游客里面也有坐车的,也有步行的。7.叠用,表示无论这样或那样,结果都相同:你去我也去,你不去我也去。他左想也不是,右想也不是。8.用在转折或让步的句子里(常跟上文的“虽然、即使”等呼应),隐含结果相同的意思:虽然雨下得很大,他也来了。即使你不说,我也知道(你说了,我知道;你不说,我也同样知道)。9.表示委婉:你也得对人宽容点儿嘛。这事儿也只好如此了。10.表示强调(有时跟上文的“连”字呼应):七八岁的孩子也学会电脑了。连爷爷也乐得合不拢嘴。
“溜之乎也”这个成语听起来像是武侠小说里的台词,实际使用中到底该怎么造句呢?咱们先看个场景:同事老张正眉飞色舞地讲着十年前的项目经验,小王听着听着突然起身:“我去接个重要电话”——转眼就溜之乎也。这里的潜台词是什么?当然是巧妙避开冗长话题的社交智慧。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悄悄离开’有什么区别?”关键就在那份带着韵律感的俏皮。比如家庭聚会上,表弟捧着成绩单要找表哥辅导功课,表哥边退边说“突然想起快递到了”,转眼已溜之乎也消失在楼道。这种用法既保留了逃离现场的实意,又透着几分幽默化解尴尬的机灵劲儿。
换个职场角度看,这个成语特别适合描述那些“战略性撤退”。市场部小陈在周会被点名做临时汇报,他举起震动的手机:“客户紧急来电”,话音未落已然溜之乎也。这种场景里,成语既精准刻画了行动速度,又隐隐透露出成年人心照不宣的生存法则。
个人认为,现代人频繁使用这个成语,恰恰反映了都市生活中“得体退出”的重要性。就像地铁里遇到推销员,与其硬邦邦拒绝,不如指着站台说“我到站了”然后溜之乎也,既保全对方颜面又守护自己边界。这种语言智慧,倒是给快节奏生活添了些许人情味。
最后要提醒的是,使用这类带古风的成语,就像往拿铁里撒肉桂粉——适量才有风味。若是正经汇报时说“领导我溜之乎也”,恐怕会闹笑话。但当你想给平淡的日常对话加点趣味时,这四个字确实能像彩色便利贴般,让语言顿时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