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g hé píng yǔn
成语解释:平允:性情平和。形容性情温和
成语出处:《晋书·齐献王攸传》:“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清咊平允
英文翻译:Peace of the Qing Dynasty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和:[hé]1.平和;和缓:温和。柔和。和颜悦色。2.和谐;和睦:和衷共济。弟兄不和。3.结束战争或争执:讲和。媾和。军阀之间一会儿打,一会儿和,弄得百姓不得安生。4.(下棋或赛球)不分胜负:和棋。和局。末了一盘和了。5.姓。6.连带:和盘托出。和衣而卧(不脱衣服睡觉)。7.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他和大家讲他过去的经历。柜台正和我一样高。8.表示联合;跟;与:工人和农民都是国家的主人。9.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所得的数,如6+4=10中,10是和。也叫和数。10.指日本:和服。[hè]1.和谐地跟着唱:曲高和寡。一唱百和。2.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做诗词:奉和一首。[huò]1.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和药。藕粉里和点儿糖。2.用于洗东西换水的次数或一剂药煎的次数:衣裳已经洗了三和。二和药。[huó]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和面。和泥。和点儿水泥把窟窿堵上。[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的牌合乎规定的要求,取得胜利。
平:1.表面没有高低凹凸,不倾斜:平坦。马路很平。把纸铺平了。2.使平:平了三亩地。把沟平了种庄稼。3.两相比较没有高低、先后;不相上下:平辈。平列。平局。平起平坐。这场球赛双方打平了。4.达到相同的高度:平槽。平了世界记录。5.平均;公平:平分。持平之论。6.安定:风平浪静。心平气和。7.用武力镇压;平定:平叛。平乱。8.抑止(怒气):你先把气平下去再说。9.经常的;普通的:平时。平淡。10.姓。
允:1.允许:应允。不允。允诺。2.姓。3.公平;适当:允当。公允。平允。
“清和平允”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它描述的特质其实特别实用——指人性格温和、办事公正。比如同事小王面对客户投诉时,既不推卸责任也不乱发脾气,而是耐心听完问题,提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这种态度既化解了矛盾,又维护了公司口碑,算不算“清和平允”的典型示范?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社会节奏这么快,温和会不会显得软弱?”其实恰恰相反。小区物业张经理处理停车位纠纷时,既没偏袒业主也没敷衍租户,而是公开车位分配规则,组织大家投票表决。这种“柔中带刚”的处事方式,反而比强硬手段更能赢得信任。温和不等于没原则,公正才是内核。
生活中怎么培养这种特质?我观察到,很多擅长调解家庭矛盾的长辈有个共同点:他们像“情绪温度计”一样,既能感知家人的焦虑,又不会让气氛升温失控。比如孩子成绩下滑,李阿姨不会直接训斥,而是先问:“最近遇到什么困难了吗?咱们一起看看问题出在哪。”这种沟通方式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真正解决了问题。
职场新人小赵的经历或许能给我们启发。部门会议上,前辈们为方案争执不下,他主动梳理各方观点,提炼出“提高效率”和“控制成本”两个共同目标,最终整合出折中方案。主管点评时特意提到:“年轻人能跳出立场看问题,这种清醒很难得。”可见清和平允不是圆滑,而是建立在对事物本质的清晰认知上。
最近参加社区议事会,发现“清和平允”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焕发新活力。关于是否改建老年活动中心的争议中,社区书记没有武断决定,而是带着测量数据挨家走访:向年轻人展示隔音改造方案,给老年人看无障碍设计图。三个月后,崭新的活动中心落成时,反对声早已变成点赞声。这件事让我相信,只要秉持客观立场,矛盾往往能找到平衡点。
时代在变,但人们对公平与温度的追求始终未变。或许正是那些既保持清醒判断,又愿意体谅他人处境的瞬间,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前行的锚点。下次遇到棘手问题时,不妨试试先深呼吸三次——这简单的动作,可能就是实践“清和平允”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