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ng yuán zhèng běn
成语解释:清理水的源头,扶正树的根。比喻从根本解决问题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删定律令。”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清原正本
英文翻译:Original of Qingyuan
清:1.洁净;清澄。与“浊”相对:清波。2.清楚;明白:分清敌我。说清道理。3.查点:清仓。4.寂静:清幽。5.尽;完;一点不留:清除。6.不贪污:清廉。7.朝代名(1644—1911)。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女真族努尔哈赤在中国东北部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其子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明亡,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年来的君主制度。
原:1.最初的;开始的:原始。原人。原生动物。2.属性词。原来;本来:原地。原作者。原班人马。原有人数。3.没加工的:原棉。原煤。原油。4.姓。5.原谅:原宥。情有可原。6.宽广平坦的地方:平原。高原。草原。原野。7.同“塬”。
正:[zhèng]1.垂直或符合标准方向(跟“歪”相对):正南。正前方。前后对正。这幅画挂得不正。2.位置在中间(跟“侧、偏”相对):正房。正院儿。3.用于时间,指正在那一点上或在那一段的正中:正午。4.正面(跟“反”相对):这张纸正反都很光洁。5.正直:正派。公正。方正。心术不正。6.正当:正路。正理。钱的来路不正。7.(色、味)纯正:正红。正黄。颜色不正。味道不正。8.合乎法度;端正:正楷。正体。9.属性词。基本的;主要的(区别于“副”):正文。正编。正本。正副主任。10.姓。[zhēng]正月:新正。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3.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5.原来:本来。本领。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正本清源”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从根本整顿,从源头清理”,但具体怎么用呢?举个例子:某公司产品销量下滑,老板开会时直接说:“我们要正本清源,先解决生产线质量问题,而不是急着砸钱打广告。”这里用成语点出了“抓住核心矛盾”的行动逻辑。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解决问题’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追溯本质的思维。比如家里水管漏水,普通人会找抹布堵漏,而“正本清源”的思考者会先关总闸,再检查管道老化情况——这就是成语强调的“治标更要治本”。
最近朋友和我聊起教育问题,她说:“现在家长总逼孩子刷题,其实该正本清源,先培养学习兴趣。”这个用法让我想到,成语不仅是书面表达工具,更像是思维的指南针,帮我们在复杂问题中快速定位关键节点。
有个有趣的发现:古人用“正本清源”多指整顿朝纲,如今却频繁出现在企业管理、环境保护甚至个人成长领域。比如某科技论坛提到:“人工智能发展必须正本清源,数据隐私保护是创新底线。”这种跨时代的适应性,恰恰说明抓住本质的智慧永不褪色。
最后分享个观察:地铁早高峰时,有人拼命往车厢里挤,有人选择多等两班车。后者看似“浪费时间”,实则是正本清源——用短期效率换工作日的情绪稳定。生活中的选择,往往藏着成语教给我们的底层逻辑:看清本质,才能做出真正有效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