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ùn shuǐ lāo yú
成语解释:见“混水摸鱼”。
成语出处:《中国歌谣资料·口吃中国饭》:“何应钦,骨头轻,混水捞鱼鬼门经,口吃中国饭,心向大‘皇军’。”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指趁火打劫
繁体字形:混水撈魚
英文翻译:fish in troubled water
混:[hùn]1.搀杂在一起:混杂。混为一谈。2.冒充:蒙混。鱼目混珠。3.敷衍了事;得过且过地生活。4.古又同“滚(gǔn)”。[hún]糊涂;不明事理。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捞:1.从水或其他液体里取东西:打捞。捞饭。捞鱼。2.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趁机捞一把。3.顺手拿:披上衣服,捞起铁锹就走。
鱼:1.脊椎动物的一大类,生活在水中,体温随外界温度而变化,一般身体侧扁,有鳞和鳍,用鳃呼吸。种类极多,包括软骨鱼和硬骨鱼两类。大部分可供食用。2.(Yú)姓。
“混水捞鱼”这个成语到底怎么用?举个实际例子吧。比如一家公司内部因为股权纠纷闹得沸沸扬扬,突然有个外部投资者主动提出“帮忙调解”,结果转头就以低价收购了核心资产。这就是典型的“混水捞鱼”——趁别人焦头烂额时,自己悄悄得利。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涉及“第三方获利”,但“混水捞鱼”更强调主动制造或利用混乱,而不是被动等待机会。比如菜市场里,摊主们互相压价抢顾客,隔壁老王却趁机用劣质货冒充新鲜蔬菜卖出高价,这就叫“混水捞鱼”。
生活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朋友A和B因为误会吵架,C明明知道真相却故意添油加醋,最后两边都找他诉苦,他反而成了“知心大哥”——你看,连人际关系里都藏着“混水捞鱼”的操作逻辑。
有意思的是,现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更容易“混水捞鱼”。比如某明星绯闻闹得全网讨论时,某些品牌突然放出“限时折扣”,表面看是蹭热点,实际可能是在转移自家产品质量问题的注意力。这种操作既聪明又危险,毕竟群众的眼睛越来越亮了。
依我看,识别“混水捞鱼”的关键在于观察谁在推动混乱。真正的受益者往往不会站在聚光灯下,而是躲在信息差后面悄悄布局。下次遇到突发状况时,不妨先冷静三秒:这场混乱里,谁是划船的?谁在撒网?说不定就能避开别人设好的“浑水区”。
说到底,成语的价值在于它跨越时代的适用性。从古至今,总有人擅长在动荡中寻找缝隙。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保持独立思考,混乱反而会成为照出真面目的镜子。就像暴雨过后,浑水总会沉淀,鱼儿游向哪里,终究藏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