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zhī zhuó jiàn
成语解释:灼:明亮。深邃的知识,透彻的见解。
成语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5回:“幼闻义方,长读经传,崇正辟邪之志,愈坚愈定,时以灭除老佛为念,深知灼见,确然无疑。”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评论人的看法
繁体字形:深知灼見
英文翻译:high perspicacity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智慧。
灼:1.烧;烫:灼伤。2.明白;透彻:灼善恶之别。3.明亮:灼然可见。
见:[jiàn]1.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2.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3.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4.(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5.会晤:会见。接见。6.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7.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8.姓。[xiàn]1.古同“现”,出现,显露。2.古同“现”,现存。
“深知灼见”常被用来形容对事物本质的透彻理解。比如一位老中医为患者把脉时,突然抬头说:“您这是长期熬夜导致的心肾不交。”短短一句话既点明病症根源,又指出生活习惯问题,这种直击要害的判断就是深知灼见的典型体现。
有人问:普通见解和灼见有什么区别?好比面对城市堵车问题,多数人会说“多修路就好”,而有灼见者会指出:“优化红绿灯算法能提升30%通行效率,比单纯拓宽道路节省80%预算。”后者不仅看到表象,更抓住了系统运作的关键节点。
我曾在科技公司见证过这样的场景。当团队纠结于APP界面改版时,资深设计师指着用户行为数据说:“78%的流失发生在支付环节,美观度提升只能治标。”这个判断直接扭转了研发方向,用两周时间优化支付流程使转化率提升19%。这让我明白,真正的灼见往往建立在对细节的深度把控之上。
值得思考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什么灼见反而更显珍贵?因为碎片化信息容易让人产生“知道很多”的错觉,但缺乏串联分析的深度思考。就像拼图游戏,拥有全部碎片不等于看懂图案,需要有人能指出关键拼片的位置——这正是深知灼见的价值所在。
培养这种能力没有捷径。我习惯在每次决策前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问题最核心的矛盾是什么?历史上类似情况如何演变?不同解决方案的杠杆效应差异多大?这种思维训练就像给认知安装放大镜,逐渐能透过现象看到更多隐藏的关联脉络。
最后想说,真正的深知灼见从不会让人产生“原来如此简单”的事后聪明感,反而常伴着眼界打开的震撼。就像天文学家发现星系运动规律时,既解释了过去观测到的异常现象,又为后续探索开辟了新方向。这种认知突破的愉悦,或许就是思考者最美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