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ēn chóu xiǔ yuàn
成语解释:犹深仇大恨。
成语出处:董必武《反侵略声中纪念钱亦石先生》:“甚至彼此之间深仇宿怨的人也在‘抗日第一’的前提下,一致携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形容双方矛盾很深
繁体字形:深讎宿怨
英文翻译:A deep hatred
深:1.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跟“浅”相对,2.—3.同):深耕。深山。这院子很深。4.深度:这里的河水只有三尺深。这间屋子宽一丈,深一丈四。5.深奥:由浅入深。这本书很深,初学的人不容易看懂。6.深刻;深入:深谈。影响很深。7.(感情)厚;(关系)密切:深情。两人的关系很深。8.(颜色)浓:深红。深绿。颜色太深。9.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深秋。夜已经很深了。10.很;十分:深知。深信。深恐。深表同情。深有此感。11.姓。
仇:[chóu]1.仇敌:疾恶如仇。同仇敌忾。2.仇恨:结仇。血泪仇。他们两家有仇。[qiú]姓。
宿:[sù]1.夜里睡觉;过夜:宿舍。宿营。露宿。夜宿荒野。2.姓。3.旧有的;一向有的:宿疾。宿志。4.年老的;长期从事某事的:耆宿。宿将(jiàng)。[xiǔ]用于计算夜:住了一宿。谈了半宿。三天两宿。整宿没睡。[xiù]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星宿。二十八宿。
怨:1.怨恨:抱怨。结怨。2.责怪:任劳任怨。事情没办好只能怨我自己。
说到“深仇宿怨”,许多人会联想到电视剧里家族争斗的桥段,比如两家世代互相报复,连小孩的名字都能让对方咬牙切齿。但现实中的“深仇宿怨”到底是什么样的?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原本是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纠纷闹上法庭,结果官司打了十年,两家人见面就冷嘲热讽,甚至孩子在学校打架都要扯上“你爸当年坑了我们家”。这种积累多年的怨恨,早已超出了最初的利益冲突,成了情绪化的对立。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一点小事能演变成“深仇宿怨”?其实关键在于“未解的心结”。就像伤口反复感染,如果矛盾始终未被真正处理,误会和负面情绪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比如职场中,同事A因为一次项目失误被同事B当众批评,虽然事情过去了,但A总觉得B在背后针对自己,后来连B帮忙修改文件都被解读成“故意挑刺”。这种心理预设的敌意,往往比实际冲突更可怕。
那么“深仇宿怨”真的无法化解吗?我倒觉得未必。历史上著名的“将相和”故事里,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选择退让,最终用包容换来了廉颇的负荆请罪。这告诉我们,打破恶性循环往往需要其中一方主动跳出情绪陷阱。就像现在有些家族长辈会刻意安排“和解饭局”,让年轻一辈在轻松氛围中重新认识彼此——有时候,一顿火锅真能融化几十年的坚冰。
不过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是,人们容易被“沉没成本”困住。就像玩游戏时已经投入大量时间练级,明知游戏不好玩却舍不得放弃。很多持续多年的矛盾中,当事人早已忘记最初为何争吵,只是习惯了“我们本该是敌人”这个设定。这时候换个视角很重要:与其纠结“他当年害我损失了多少钱”,不如想想“继续斗下去我还要搭进去多少时间精力”。
最近听到个有意思的案例:两家竞争多年的企业突然宣布合作开发新产品。记者追问原因,老板笑着说:“我们斗了二十年才发现,最大的共同敌人是市场变化。”这个转折点恰恰说明,当外部环境改变时,曾经的“深仇宿怨”也可能转化为新的机遇。这让我想到《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法则”——有时候共同的危机,反而能成为破冰的契机。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这个成语:它不仅是警示长期矛盾的危害,更是提醒我们——仇恨的锁链永远有解锁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愿意去寻找那把叫做“理解”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