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ìn
  • rùn
  • zhī
  • zè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ìn rùn zhī zèn

成语解释: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成语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颜渊》:“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偏正式;作宾语;指中伤他人的谗言逐渐发生作用

繁体字形:浸潤之譖

英文翻译:insidious slander which gradually soaks into the mind

浸润之谮的意思

浸:1.泡在液体里:浸种。放在开水里浸一浸。2.液体渗入或渗出:衣服让汗浸湿了。3.逐渐:友情浸厚。

润:1.不干燥:湿润。2.加油或加水使不干燥:润肠。润润嗓子。3.细腻光滑;滋润:润泽。4.使有光泽;修饰:润色。5.利益;好处:利润。

之:1.往:由京之沪。君将何之?2.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限于做宾语):求之不得。取之不尽。操之过急。言之成理。取而代之。有过之无不及。反其道而行之。3.人称代词。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不觉手之舞之,足之蹈之。4.指示代词。这;那:之二虫。之子于钓。5.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a)表示领属关系:赤子之心。钟鼓之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b)表示一般的修饰关系:光荣之家。无价之宝。缓兵之计。千里之外。意料之中。十分之九。6.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它的独立性,使变成偏正结构:中国之大。战斗之激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如因势利导,则如水之就下,极为自然。

谮:诬陷;中伤:~言。

成语评论

提到“浸润之谮”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觉得陌生。它出自《论语·颜渊》,原意是指像水逐渐渗透一样暗中传播的诽谤或谗言。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办公室里有人总在领导面前“无意间”提起同事的小失误,比如“小王上周迟到了一次,可能最近家里有事吧”。这种看似关心的语气,实则可能让领导对小王的能力产生怀疑。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负面暗示,就是浸润之谮的典型表现。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普通说坏话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渗透感”——普通谗言像突然泼冷水,而浸润之谮更像持续滴落的屋檐水,不知不觉中改变他人认知。比如亲戚聚会时,某个长辈反复念叨“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踏实”,虽然每次只是闲聊,但长期下来会让全家形成对年轻一代的刻板印象。

从历史故事里能找到更生动的例子。战国时期,秦国使者张仪游说楚国,没有直接诋毁楚国盟友齐国,而是每天向楚王分析齐国的军力分布、粮草储备,最终让楚王自己得出“齐国不可靠”的结论。这种用事实包裹偏见的方式,比直接抹黑更具杀伤力。

我个人认为,浸润之谮在现代社会的危害性更值得警惕。社交媒体的算法推荐机制就像放大镜,如果某人长期接收某类负面信息,即使最初保持理性,也可能逐渐被“泡”出偏见。比如连续三个月刷到某品牌的差评视频,即便没有实证,消费者也会下意识避开这个品牌。

如何识别和应对这种情况呢?关键要保持“信息源多样性”。就像吃自助餐要搭配不同菜系,接收信息也要主动接触不同立场的内容。当发现某个观点被反复以不同形式灌输时,不妨问自己:这是事实的全貌,还是被人精心筛选过的“渗透工程”?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浸润之谮未必全是恶意。父母反复提醒孩子“社会很复杂”,老师持续强调考试重要性,这些带着善意的重复劝导,如果用错方式也可能变成情感绑架。沟通的艺术,在于找到浸润的“合适剂量”——既能传递关切,又不至于淹没对方的独立思考能力。

浸润之谮的造句

  1. 造句 陛下不责违命离局,方受其浸润之谮。
  2. 造句 得容其间,则三至之言,浸润之谮,纷错交至。
  3. 造句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
  4. 造句 记得孔老夫子说过一句话,叫“浸润之谮,肤受之愬”。
  5. 造句 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6. 造句 早在1908年6月1日,章太炎致函孙诒让,恳请孙能够利用学术前辈的身份来调解他与刘的矛盾,所谓“与麟同术,情好无间,独苦年少气盛,喜受浸润之谮。
  7. 造句 ,庶狱明则国无怨民,枉直当则民无不服,未有徵青蝇之浮声,信浸润之谮诉,可以允?四海,惟清缉熙者也。
  8. 造句 “丈夫遇权门须脚硬,在谏垣须口硬,入史局须手硬,拒贿赂赃钱须心硬,浸润之谮须耳硬。

"浸润之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