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ǎi
  • wà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hǎi wài fú yú

成语解释:指遥远的外国

成语出处:清·张岱《与王白岳》:“海外扶余,隐然复有世界。”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外国

繁体字形:海外扶余

英文翻译:Overseas surplus

海外扶余的意思

海:1.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有的大湖也叫海,如青海、里海。2.比喻连成一大片的很多同类事物:人海。火海。3.大的(器皿或容量等):海碗。海量。4.古代指从外国来的:海棠。海枣。5.极多(后面一般跟“了、啦”等):街上的人可海啦!6.漫无目标地:海骂。她丢了支笔,海找。7.毫无节制地:海吃海喝。8.姓。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扶:1.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扶犁。扶老携幼。扶着栏杆。2.用手帮助躺着或倒下的人坐或立;用手使倒下的东西竖直:扶苗。护士扶起伤员,给他换药。3.扶助:扶贫。扶危济困。救死扶伤。4.姓。

余:1.剩下来的;多余的:余粮。2.零数:十余人。一斤余。3.文言人称代词。我。4.“餘”,另同“

成语评论

海外扶余”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它出自《后汉书》,原本指古代扶余国位于偏远之地,后来引申为“遥远异乡”或“与世隔绝的地方”。比如,有人离开家乡去国外工作,可能会感慨:“刚到海外扶余那几年,语言不通、习惯不同,连超市买瓶酱油都像解谜游戏。”这种表达既点出了环境的陌生感,又带点苦中作乐的幽默。

为什么古人要用“扶余”来代指遥远之地?原来扶余是汉代东北的一个古国,位置偏远且文化独特,中原人眼中它就像“世界的尽头”。放到今天,这个成语可以怎么用?举个例子:同事被外派到撒哈拉沙漠边的项目组,他发朋友圈说:“没想到公司把我扔到这片海外扶余,白天热得能煎蛋,晚上却能看到银河。”这里既调侃了环境的极端,又隐含对新体验的接纳。

现代人真的还会经历“海外扶余”的感受吗?其实全球化让地理距离缩短,但文化隔阂依然存在。比如留学生初到北欧,发现下午三点天就黑了,当地人冬天靠维生素D药片补充阳光,这种文化冲击就是当代版的“海外扶余”。不过换个角度想,这种差异反而成了独特的生活素材——就像在火锅里涮三文鱼,混搭出新风味。

有人觉得“海外扶余”带着孤独感,我却觉得它更像成长的催化剂。去年朋友去南极科考站工作,半年见不到陌生人,却在极光下读完了《百年孤独》。他说:“这种绝对的海外扶余,反而让我听清内心的声音。”这让我想到,所谓“遥远”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候主动选择短暂抽离,反而能获得新的视角。

用这个成语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抓住“遥远”与“异质”的双重含义。比如形容元宇宙里的虚拟社区,可以说:“这帮玩家在数字世界的海外扶余建起了新王国。”既点出脱离现实的特性,又暗示创造的可能性。不过要避免滥用,像“我家楼下新开的奶茶店简直是海外扶余”这种表述就不太合适——除非那家店真的卖章鱼烧奶茶。

下次遇到需要形容“陌生却充满可能”的场景时,不妨试试这个成语。它像一把钥匙,既能打开对未知的忐忑,也能解锁探索的兴奋。就像第一次潜水的人,既害怕深海的幽暗,又期待发现发光的珊瑚群——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正是“海外扶余”的精髓所在。

"海外扶余"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