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jiā suǐ lún fū
成语解释:浃:通,透;沦:陷入。浸透肌肉,深入骨髓。比喻感受极深。
成语出处:《淮南子 原道训》:“不浸于肌肤,不浃于骨髓。”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比喻感受影响很深
繁体字形:浹髓淪膚
英文翻译:Drenched with sweat
浃:湿透:汗流浃背。
髓:1.骨头里像脂肪的东西:骨髓。敲骨吸髓。2.像髓的东西:脑髓。石髓。3.事物的精华部分:精髓。神髓。4.植物茎的中心部分。
沦:1.沉没:沉沦。沦于海底。2.没落;陷入(不利的境地):沦落。沦陷。沦为奴隶。
肤:1.皮肤:切肤之痛。体无完肤。2.表面的;浮浅:肤浅。肤泛。
“浃髓沦肤”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来看。“浃”是渗透,“髓”是骨髓,“沦”是深入,“肤”是皮肤。合起来就是说某种感受或影响深入到了骨髓和皮肤里——说白了,就是“刻骨铭心”的超级加强版。
举个生活中的例子:小明第一次独自离家求学,在火车站看到父母偷偷抹眼泪。那种混合着牵挂、骄傲和不舍的情绪,就像冬天里的一杯热姜茶,浃髓沦肤地温暖着他的每个细胞。这时候要是有人问“想家吗?”,他大概会摸着心口说:“不是想,是这里发酸。”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刻骨铭心’有啥区别?”问得好!如果说“刻骨铭心”像是用刀在石头上刻字,那么“浃髓沦肤”更像是把墨汁滴进清水里——不仅表面有痕迹,还会慢慢渗透到每个角落。就像你学会骑自行车那个下午,风掠过耳边的感觉,二十年后想起来,膝盖上的擦伤早好了,但那种自由飞翔的快乐依然鲜活。
最近读到个有意思的案例:考古学家在三星堆发现青铜神树时,有个研究员盯着纹路看了三天,最后突然拍腿大叫:“我懂了!这和《山海经》记载的扶桑树完全对应!”这种顿悟时刻带来的震撼,用“浃髓沦肤”来形容再合适不过。知识穿透表象,直抵文明内核的感觉,就像打通了时空隧道。
我个人觉得,在这个短视频刷屏的时代,“浃髓沦肤”的体验反而更珍贵了。想想看,我们多久没有完整读完一本书?多久没为某个问题辗转反侧?那些真正能渗透生命的事物——比如外婆教的家常菜做法,或者童年听过的神话故事——往往需要时间的慢炖,而不是微波炉的速热。
下次遇到特别打动你的事情,不妨闭上眼睛感受下:这份触动是停留在皮肤表面,还是已经顺着血管流遍全身?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信息量,而是让某些东西真正住进心里。就像老茶客品茗,要的不是解渴,而是那口回甘在喉头慢慢晕开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