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tài jí ér pǐ
成语解释:好的到了极点,坏的就来了。
成语出处:唐 刘禹锡《史公神道碑》:“侍中以帐下生变闻,泰极而否,当歌而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复句式;作谓语、分句;指好事变坏事
繁体字形:泰極而否
英文翻译:To be passive
泰:1.平安;安宁:泰然。国泰民安。2.极;最:泰西。3.太;过甚:简略泰甚。富贵泰盛。4.姓。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而:1.连接动词、形容词或词组、分句等。a)连接语意相承的成分: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战而胜之。取而代之。我们正从事一个伟大的事业,而伟大的事业必须有最广泛的群众的参加和支持。b)连接肯定和否定互相补充的成分:栀子花的香,浓而不烈,清而不淡。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c)连接语意相反的成分,表示转折:如果能集中生产而不集中,就会影响改进技术、提高生产。d)连接事理上前后相因的成分:因困难而畏惧而退却而消极的人,不会有任何成就。2.有“到”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由秋而冬。由南而北。3.把表示时间、方式、目的、原因、依据等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匆匆而来。挺身而出。为正义而战。因公而死。视情况而定。4.插在主语谓语中间,有“如果”的意思:民族战争而不依靠人民大众,毫无疑义将不能取得胜利。5.姓。
否:[fǒu]1.不是这样,表示不同意。2.否定:否决。否认。3.“是否”“可否”等表示“是不是”“可不可”等意思。[pǐ]1.坏;恶:否极泰来。2.批评人家的坏处:臧否人物(评论人的好坏)。
“泰极而否”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玄乎,但生活中其实随处可见它的影子。比如一家公司连续几年高速增长,老板信心满满地扩张业务,结果突然遭遇市场寒冬,资金链断裂。这时候大家才意识到,“泰极而否”说的就是顺境到顶点后,逆境可能悄然降临。问题来了:为什么好势头不能一直持续?其实就像抛物线原理,任何事物达到峰值后都可能自然回落。
举个更贴近生活的例子。小明考研初试拿了专业第一,复试前到处炫耀“稳了”,结果面试时被考官问懵,最终落榜。这让人不禁想问:是否成功本身就会埋下失败的种子?心理学上的“达克效应”或许能解释——人在顺境中容易高估自己,反而忽视潜在风险。我的观察是,保持适度紧张感可能是破解“泰极而否”的关键,就像运动员夺冠后仍需坚持训练。
创业者张姐的故事更耐人寻味。她的奶茶店刚获评“网红打卡地”,却在客流量暴增时被查出食品卫生问题。这个转折点恰好印证了“极盛状态容易暴露系统脆弱性”的规律。有趣的是,那些熬过危机的店铺往往会在整改后焕发新生。这让我想到:“泰极而否”或许不是终点,而是螺旋上升的转折点,关键在于如何把危机转化为升级契机。
再来看人际关系中的例子。小美和男友热恋期如胶似漆,男生突然开始逃避沟通。这里藏着个有趣的问题:亲密关系的“蜜月期”是否注定走向冷淡?从脑科学角度看,多巴胺分泌高峰过去后,感情确实需要新的维系方式。我的建议是,不要追求永远的热恋状态,而是学会在平静中创造新鲜感,比如定期安排“约会实验日”。
最近读到《周易》中的“否极泰来”,突然发现与“泰极而否”形成完美闭环。这让我想到:人生或许就像正弦曲线,起伏本是常态。有个朋友在疫情中破产,却在直播带货领域东山再起。他的故事说明,真正重要的不是躲避低谷,而是培养触底反弹的能力。毕竟,经历过“泰极而否”的人,往往比一帆风顺者更懂得未雨绸缪。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泰极而否”是客观规律,那么我们应该追求永远的好运气,还是主动制造可控的小挫折?观察那些百年企业会发现,它们往往通过主动变革来打破发展惯性,比如谷歌允许员工用20%工作时间做创新项目。这种自我颠覆的勇气,或许就是对抗自然规律的智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