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àn lín gé yīn
成语解释:《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后用“泮林革音”比喻在好的影响感化下而改变旧习性。
成语出处:《诗·鲁颂·泮水》:“翩彼飞鸮,集于泮林,食我桑黮,怀我好音。”郑玄笺:“言鸮恒恶鸣,今来止于泮水之木上,食其桑黮。为此之故,故改其鸣,归就我以善音。喻人感于恩则化也。”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环境改变人
繁体字形:泮林革音
英文翻译:Panlingue
泮:1.融解。2.岸。3.泮池,古代学宫前的水池。清代称考取秀才为入泮。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革:[gé]1.去了毛并且加过工的兽皮:皮革。制革。2.(Gé)姓。3.改变:革新。变革。4.开除;撤除(职务):开革。革职。[jí](病)危急。
音:1.声音;读音:音律。音乐。口音。乐音。杂音。把这个字的音读准。2.消息:佳音。音信。3.指音节:单音词。复音词。4.读(某音):“区”字作姓时音欧。5.姓。
“泮林革音”这个成语,乍一听有点陌生,但它背后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原本指的是周文王在泮林(古代学宫)改革礼乐制度,后来被用来比喻通过改变环境或规则来焕发新气象。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一家传统企业引入数字化管理,不仅提高了效率,还激发了员工的创造力——这种“打破旧模式,创造新活力”的过程,就是典型的“泮林革音”。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破旧立新’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强调变革,但“泮林革音”更侧重“在原有基础上优化”,而不是完全推翻。比如社区改造时保留老建筑的外貌,但内部升级成智能家居,既留住文化记忆,又跟上时代需求。这种“温和的革新”,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再举个反例:如果一家餐厅为了追赶网红风潮,盲目跟风把招牌菜全换成西餐,结果丢了老顾客,这就不算“泮林革音”了。真正的革新需要找准痛点,就像朋友小张的公司,去年把死板的考勤制度改成弹性工作制,反而让团队效率提升了30%。这种“用巧劲”的改变,才是成语的精髓。
个人认为,现代人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泮林革音”的智慧。面对技术爆炸和观念迭代,与其抗拒变化,不如主动寻找改良的切口。比如最近尝试用AI工具辅助写方案,初期确实需要适应,但熟悉后发现它能帮我腾出时间思考创意部分。这就像成语里的“革音”——调整工具,但保留核心价值。
最后想说,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社会发展,“泮林革音”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魔术。它更像栽培植物:既要松土施肥(改变环境),也要修剪枝叶(调整方法)。当我们抱着“优化而非否定”的心态去面对改变时,或许就能体会到这个古老成语的现代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