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ní duō fó dà
成语解释:泥土越多,佛像就塑得越大。比喻底子厚或增加进来的多成就就大。
成语出处:宋 释惟白《续传灯录 天童昙华禅师》:“十五日已前,水长船高;十五日已后,泥多佛大。”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连动式;作补语、宾语;含褒义
繁体字形:泥多佛大
英文翻译:abundant clay makes a large buddha - through the help of many supports , a man becomes great
泥:[ní]1.土和水混合成的东西。2.像泥的东西:印泥。枣泥。[nì]1.用灰、泥等涂塞:泥墙。泥炉膛。2.死板;不灵活:拘泥。
多:1.数量大(跟“少、寡”相对):多年。多种多样。多才多艺。多快好省。2.超出原有或应有的数目;比原来的数目有所增加(跟“少”相对):这句话多了一个字。你的钱给多了,还你吧。3.过分的;不必要的:多心。多嘴。多疑。4.(用在数量词后)表示有零头:五十多岁。两丈多高。三年多。5.表示相差的程度大:他比我强多了。这样摆好看得多。6.姓。7.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你看他老人家多有精神!。这问题多不简单哪!8.指某种程度:无论山有多高,路有多陡,他总是走在前面。有多大劲使多大劲。
佛:[fó]1.梵语“佛陀”,是对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简称,亦是佛教徒对修行圆满的人的称呼:佛爷。佛像。借花献佛。2.指“佛教”(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佛家。佛寺。佛老。佛经。佛龛。佛事(佛教徒诵经、祈祷及供奉佛像等活动)。[fú]1.〔仿佛〕同“仿”。2.古同“拂”,违背,违反。[bì]古同“弼”,辅弼。[bó]古同“勃”,兴起。
大:[dà]1.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2.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3.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4.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大高兴。5.年长,排行第一:老大。6.敬辞:大作。大名。大手笔。7.时间更远:大前年。8.〔大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大概。大凡。[dài]1.〔大夫〕医生(“夫”读轻声)。2.〔大王〕戏曲、旧小说中对强盗首领的称呼(“王”读轻声)。[tài]1.古同“太”。2.古同“泰”。
“泥多佛大”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成语原本是佛教中的比喻,字面意思是“泥土多了,佛像就能造得更大”,后来被引申为“基础条件充足了,事情就容易成功”。比如一个人想创业,如果资金、人脉、经验都准备到位,成功概率自然更高——这就是“泥多佛大”的现代版解读。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量变引起质变”有什么区别?关键在于“主动积累”和“被动等待”的差异。比如小明想学编程,如果只是每天看教程却不写代码,这就不是“泥多佛大”;但若他边学边做项目,积累的代码量就像不断堆砌的泥土,最终就能“造出大佛”——完成复杂的程序开发。
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个智慧呢?笔者发现很多人忽视“泥土”的重要性。有个真实案例:邻居张阿姨开早餐店,前三个月坚持用新鲜食材却生意冷清。当大家劝她改用便宜原料时,她选择继续积累口碑。半年后,周边居民都成了忠实顾客——这就是用“泥土”堆出来的长期成功。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还能解释现代社会的“冷启动”现象。就像短视频博主需要持续发布作品才能获得算法推荐,前100个视频可能都是默默无闻的“泥土”。但当内容储备足够时,某个作品突然爆火,就像佛像终于成型般引人注目。
不过要注意,“泥多”未必总能“佛大”。笔者曾见过盲目囤积资源的失败案例。比如朋友收集了200G的设计素材,却因为不会筛选整理,反而在创作时陷入选择困难。这说明“有效积累”比“单纯堆砌”更重要,就像建筑工人不会把沙石倒在佛像头顶,而是按结构分层铺垫。
下次遇到需要长期投入的事情时,不妨想想这个成语。与其焦虑结果,不如检查自己的“泥土储备量”:英语学习者的单词量、创作者的素材库、创业者的用户池,都是看不见的“地基工程”。当别人惊叹你的成果时,你可以笑着说:“不过是泥多佛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