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ì lín bēi fèng
成语解释:①古代以为麟是仁兽,天下太平时乃出现;又以为凤鸟至乃圣人受命而王之兆。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叹。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后因以“泣麟悲凤”为哀伤国家衰败之典。②古琴操名。
成语出处:孔子因乱世获麟而涕泣,又因凤鸟不至而伤。见《公羊传·哀公十四年》、《论语·子罕》。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泣麐悲鳳
英文翻译:Weeping for the forest and grieving for the Phoenix
泣:1.小声哭:暗泣。哭泣。泣不成声。2.眼泪:饮泣。泣下如雨。
麟:麒麟的简称:凤毛麟角。
悲:1.伤心:悲喜交集。2.怜悯:慈悲。3.悲壮:悲歌。
凤: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泣麟悲凤”这个成语听起来有些生僻,但它的故事其实很有意思。举个例子:春秋时期,孔子听说有人在野外捕获了一只麒麟,当场流泪感叹“麟出而死,吾道穷矣”。这个场景后来被用来比喻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以及贤者生不逢时的悲凉。
这个成语只能用在历史故事里吗? 当然不是!比如公司里经验丰富的老张突然离职,同事们感慨“真是泣麟悲凤啊”,既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惋惜,又暗示了团队可能面临挑战——你看,现代职场也能用成语说出现实问题。
有个有趣的细节常被忽略:为什么用麒麟和凤凰这两种神兽?其实古人认为它们只在太平盛世出现。就像我们今天说“金三银四”指招聘旺季,成语里的动物其实是时代兴衰的“晴雨表”。下次看到社会新闻里传统技艺失传的报道,用“泣麟悲凤”来形容是不是特别贴切?
成语必须严肃使用吗? 我倒觉得可以灵活变通。朋友家的橘猫病逝后,她发朋友圈写道:“我家泣麟悲凤的日子来了”,既化解了沉重氛围,又让这个古老的成语焕发新趣味。语言本就是活的,关键是用得恰到好处。
最近看到博物馆展出的汉代织锦残片,讲解员说“这些文物就像泣麟悲凤的见证者”。这个用法给了我新启发——原来除了人物事件,文化遗产的消逝同样适用。当我们在科技馆看到即将淘汰的传呼机展览时,那种时代更迭的唏嘘感,不正是成语背后的情感共鸣吗?
有位语言学家说过:“成语是历史的琥珀,封存着古人的智慧。”但我觉得它们更像是多棱镜,不同时代的人都能折射出新的光芒。就像“泣麟悲凤”,从孔子时代的政治隐喻,到如今可以形容网红店铺的突然倒闭,这种跨越千年的适配性,恰恰证明了汉语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