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é fén mén xià
成语解释:河:黄河。汾:汾水。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后用以比喻名师门下,人才济济或人才辈出。
成语出处:隋末大儒王通(文中子)在黄河、汾水之间设馆教学,远近来此求学者达一千余人,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程之、薛收、温大雅等都是他的门徒,而这些人都是唐初的功臣,时称“河汾门下”。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名师
繁体字形:河汾門下
英文翻译:the well-known scholar has many distinguished students
河:1.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江河。河流。内河。运河。护城河。一条河。2.指银河系:河外星系。3.(Hé)特指黄河:河西。河套。4.姓。
汾:汾河,水名,在山西。
门:1.房屋、车船或用围墙、篱笆围起来的地方的出入口:前门。屋门。送货上门。2.装置在上述出入口,能开关的障碍物,多用木料或金属材料做成:铁门。栅栏门儿。两扇红漆大门。3.器物可以开关的部分:柜门儿。炉门儿。4.形状或作用像门的东西:电门。闸门。球进门了。5.门径:窍门。打网球我也摸着点门儿了。6.旧时指封建家族或家族的一支,现在指一般的家庭:张门王氏。长门长子。满门。双喜临门。7.宗教、学术思想上的派别:儒门。佛门。左道旁门。8.传统指称跟师傅有关的:拜门。同门。门徒。9.一般事物的分类:分门别类。五花八门。10.姓。
下:1.方位词。位置在低处的:下游。下部。山下。往下看。2.等次或品级低的:下等。下级。下策。下品。3.方位词。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次。下半年。下不为例。4.向下面:下达。下行。5.方位词。表示属于一定范围、情况、条件等:名下。部下。在党的领导下。在这种情况下。6.表示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节下。年下。7.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方面或方位:两下都同意。往四下一看。8.姓。9.由高处到低处:下山。下楼。顺流而下。10.(雨、雪等)降落:下雨。下雪。下霜。11.发布;投递:下命令。下通知。下战书。12.去;到(处所):下乡。下车间。下馆子。13.退场:八一队的五号下,三号上。这一场戏你应该从右边的旁门下。14.放入:下种。下面条。下本钱。下网捞鱼。15.进行(棋类游艺或比赛):下围棋。咱们下两盘象棋吧!16.卸除;取下:下装。把敌人的枪下了。把窗户下下来。17.做出(言论、判断等):下结论。下批语。下定义。18.低于;少于:参加大会的不下三千人。19.用在“两、几”后面,表示本领、技能:他真有两下。就这么几下,你还要逞能?‖也说下子。20.表示由高处到低处:坐下。躺下。传下一道命令。21.表示有空间,能容纳:坐得下。这个剧场能容下上千人。这间屋子太小,睡不下六个人。22.表示动作的完成或结果:打下基础。定下计策。准备下材料。
“河汾门下”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源自隋唐时期的教育典故,专指名师门下聚集的杰出弟子群体。就像今天名校里的“院士团队”或“名师工作室”,核心说的是一群人在优秀导师带领下共同成长的故事。
举个现实例子:某科技公司研发部被业界称为“AI黄埔军校”,五年间培养出二十多位独角兽企业CTO。这种团队完全配得上“河汾门下”的美誉——导师像磁铁般吸引人才,学生们在碰撞中擦出创新火花。
有人可能要问:这和普通师生关系有何不同?关键在于传承的系统性。就像古琴大师不仅教指法,更传递乐曲背后的哲学思考。我曾见过非遗传承人工作室,老师傅手把手教技艺时,连工具摆放角度都要讲解文化寓意,这才是真正的“门下落子”。
现代社会如何延续这种精神?教育机构推出的“导师制”就是典型实践。某高校的生物学实验室实行“老带新”轮值制度,研二学生已经开始指导本科实验课,知识像接力棒般层层传递。这种模式让每个参与者既是学习者又是传授者,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微型知识生态”。
个人认为,互联网时代更需要这种深度连接的师徒文化。当知识获取变得碎片化,系统性的经验传承反而凸显价值。就像编程培训班能教语法,但项目实战中的调试技巧、架构思维,往往需要前辈在具体情境中点拨才能领悟。
观察身边的优秀团队,往往能看到“河汾门下”的影子。他们不一定有古代的书院环境,但保持着持续的知识共享习惯。每周的技术沙龙、跨部门的案例复盘会,本质上都是在构建现代版的师生共学场景。这种文化土壤里,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
或许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思考:与其追求成为某个名师的门徒,不如主动营造互相启发的学习圈。同事间定期组织读书会,邻居们组建技能交换社群,这些自发形成的“民间学院”,何尝不是新时代的“河汾门下”呢?知识的河流永远向前,重要的是找到同行的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