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éi lǐ méi wài
成语解释:里外不分,指说话做事不分场合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56回:“若一味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的怎样,也是该打死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不分场合
繁体字形:没裏没外
英文翻译:No inside, no outside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里:[lǐ]1.(里儿)衣服、被褥等东西不露在外面的那一层;纺织品的反面:被里儿。衣服里儿。这面是里儿,那面是面儿。2.方位词。里边(跟“外”相对):里屋。里圈。往里走。3.街坊:邻里。里弄。4.家乡:故里。乡里。5.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6.姓。7.长度单位,1市里等于150丈,合500米。[li]1.里面;内部(跟“外”相对):手里。箱子里。话里有话。2.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这里。那里。头里。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外:1.外边;外边的。与“内”“里”相对:门外。外表。2.关系疏远的;不是自己这方面的:外人。外乡。3.指外国:对外贸易。外侨。4.非原有的;非正式的:外加。外号。5.称母亲、姐妹、女儿的亲属:外祖母。外甥。外孙。
“没里没外”这个成语到底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它形容人做事分不清内外界限,比如把本该私下处理的事情公开说,或者把家庭矛盾暴露给外人。举个例子:小明在家族聚会上当着亲戚的面指责父母偏心,姑姑忍不住摇头说:“这孩子真是没里没外。”
为什么人们常说“家丑不可外扬”?这其实和“没里没外”的核心问题相关。比如同事小王在茶水间抱怨主管偏心,却被路过的客户听到,最终导致部门形象受损。这种情况下,小王的行为既伤害了团队内部信任,又对外暴露了负面信息,正是成语的典型表现。
如何在生活中避免“没里没外”?试着想象这样的场景:朋友向你倾诉婚姻矛盾,你转头就当成八卦讲给其他朋友听。这时候你其实成了打破信任的“传声筒”。更好的做法是:区分谈话的私密性和公开性,就像医生保护患者隐私那样守住界限。
有个有趣的现象:现代人通过社交媒体发牢骚时,常常模糊了“里外”界限。比如把对伴侣的不满写成朋友圈小作文,看似在宣泄情绪,实则可能引发更大的误解。这种数字时代的“没里没外”正在重塑人际交往规则——我们是否该重新思考“公开”与“私密”的定义?
最后来看个职场案例:新员工小张发现项目漏洞,跳过直属领导直接向大老板汇报。表面上看似积极负责,实则破坏了团队协作规则。这种越级行为就像足球比赛中后卫突然冲到前锋位置,打乱原本的攻防节奏,本质上也是种“没里没外”的表现。
当我们谈论人际关系中的分寸感时,“没里没外”就像无形的标尺。它提醒着我们:守住边界不是冷漠,而是对他人和自己双重尊重的表现。就像好的园丁既不会让植物野蛮生长,也不会用栅栏把它们完全隔绝——关键在于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