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éi qīng méi zhòng
成语解释: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成语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9回:“那小孩子没轻没重的便说不好了,石师爷的老太太上了吊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状语;指言语或动作鲁莽
繁体字形:没輕没重
英文翻译:tactlessly or indiscreetly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轻:1.重量小;负载力小。与“重”相对:轻如鸿毛。轻装。2.数量少;程度浅:年轻。轻伤不下火线。3.不用猛力:轻拿轻放。4.不重要:责任轻。5.不重视;不认真:轻视。轻率。6.不严肃:轻薄。7.轻松:轻音乐。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殁”:病没。
重:[zhòng]1.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2.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重。话说得太重了。3.程度深:情意重。病势很重。重伤。4.重要:重地。重任。5.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6.不轻率:自重。慎重。持重。7.姓。[chóng]1.重复:重出。书买重了。2.重新;再:重逢。旧地重游。重写一遍。3.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4.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5.姓。
“没轻没重”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说话做事缺乏分寸感。比如朋友聚餐时,有人当众调侃同事的薪资水平:“听说你年终奖拿了十万?怎么不请我们吃龙虾啊?”这种带着试探性质的玩笑,既让人尴尬又容易引发矛盾——这就是典型的“没轻没重”。
为什么人们会出现这种行为?可能源于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换位思考能力,就像刚入职的小张在会议上突然打断领导发言:“您这个方案根本行不通!”完全没意识到当众否定上级的杀伤力;二是急于表达情绪,就像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用感叹号刷屏式吐槽时,往往忽略文字背后的攻击性。
如何在人际交往中避免踩雷?有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开口前先做三秒停顿。就像上周在社区活动中,有位阿姨想提醒邻居注意垃圾分类,原本要说“你家垃圾袋都漏汤了真恶心”,经过思考后改成了“最近天气热,垃圾袋扎紧点更卫生哦”。这个调整既传递了信息,又维护了邻里关系。
特别有趣的是,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存在文化差异。我在海外读书时发现,欧美同学开玩笑的尺度普遍更大,但在涉及隐私话题时反而格外谨慎。这提醒我们:所谓的“轻重标准”其实像温度计,需要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调整刻度。
观察发现,职场新人更容易出现这类状况。去年部门来了个实习生,在全员邮件里直接@总监问:“昨天的方案您到底批不批?”老员工们看到都倒吸冷气。后来带教老师教他改用“关于XX方案的推进,可否请您指导下后续步骤”的表述,沟通效果立刻提升。这说明分寸感是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的技能。
最后留个思考题:当遇到他人没轻没重的言行,你会怎么做?我的经验是,与其当面指责,不如用“我很好奇……”的句式引导对方反思。毕竟,让人意识到问题所在,比单纯纠正某次错误更有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