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éi
  • jīn
  • méi
  • liǎ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éi jīn méi liǎng

成语解释:没有大小、份量。指人做事不分轻重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指责人

繁体字形:没斤没兩

英文翻译:No Jin, no two

没斤没两的意思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病没。

斤:1.市制质量单位。10两为1斤,100斤为1担。1斤原为16两,后改为10两,合500克。2.古时砍伐树木的工具。

没:[méi]1.无;没有:屋里没人。我没铅笔。2.副词。未;未曾:没红。没来过。[mò]1.沉下去:沉没。淹没。2.漫过;高过:水深没顶。积雪没膝。3.隐藏:出没无常。4.把财物充公:没收。5.完了;终结:没世(终身)。没齿(一辈子)。6.同“”:病没。

两:1.“两”和“二”用法不全同。读数目字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四”。小数和分数只用“二”不用“两”,如“零点二(0.2),三分之二”。序数也只用“二”,如“第二、二哥”。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前,“两”和“二”一般都可用,用“二”为多(“二两”不能说“两两”)。新的度量衡单位前一般用“两”,如“两吨、两公里”。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如“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以用“二”为常。2.双方:两便。两可。两全其美。两相情愿。3.表示不定的数目,和“几”差不多:过两天再说。他真有两下子。我跟你说两句话。4.姓。5.质量或重量单位,10钱等于1两,旧制16两等于1斤,1两合31.25克;后改为10市两等于1市斤,1两合50克。

成语评论

看到"没斤没两"这个成语,很多人第一反应会联想到菜市场称重的情景。其实在日常生活里,这个成语更多用来形容说话做事没分寸。比如说同事在项目会上拍胸脯保证"三天就能搞定",结果拖了两周还没动静,这就叫典型的"没斤没两"。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总有人说话做事没个准数?观察发现,很多"没斤没两"的行为背后,往往藏着两个原因。其一是经验不足却硬要逞强,就像刚入职的新人打包票能完成资深工程师的工作量;其二是态度随意,把承诺当儿戏,比如约好见面却临时放鸽子的朋友。

记得去年邻居装修,包工头信誓旦旦说"绝对环保材料",结果甲醛检测超标三倍。这种"没斤没两"不仅影响信任,还可能造成实际损失。有趣的是,古人早看透这种现象,《礼记》里就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告诫,说明分寸感缺失是个老问题。

如何避免成为"没斤没两"的人?有个简单有效的办法:开口前先做数学题。比如承诺完成时间时,把预估时长乘以1.5系数;评估工作量时,按自己真实能力的80%来接任务。这样既留有余地,又能超额完成建立信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没斤没两"的现象似乎更普遍了。短视频里充斥着"三天学会Python""月入十万不是梦"的夸张承诺,反倒让靠谱的平实承诺显得珍贵。或许我们都需要回归"斤是斤,两是两"的实在精神,少些虚浮,多些脚踏实地的诚意。

有人担心太过实在会吃亏,其实恰恰相反。我认识位水果摊主,每次称重都主动抹零,反而成了菜场回头客最多的摊位。这印证了老话:人心这杆秤,比电子秤更精准。当我们用"斤两分明"的态度对待生活,收获的会是比数字更重要的东西——信任。

没斤没两的造句

  1. 造句 哎,我发现你年龄比我大一两岁,怎么说起话来这么没斤没两?讨打不是?
  2. 造句 我没斤没两,只有的三拳两脚把你打趴在地上哭爹喊娘的求饶。
  3. 造句 还在靠着桥栏杆抽烟的金振中见队伍里出现一个说话没斤没两的汉子在嚷嚷要见他,立刻将头转向李大山,仔细的打量着。
  4. 造句 能谈吐没斤没两吗?所以,娶了这样一个女人,你就不会缺乏自我完善、提高修养的动力了。
  5. 造句 这鬼果然的粗鲁,抡起秤来,没斤没两,没轻没重,照着钟馗乱打。

"没斤没两"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