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ū
  • fē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ù lù shū fēng

成语解释:谓受风露轻拂、浸润。

成语出处:宋·王十朋《郡圃无海棠买数根植之》诗:“半含欲吐不胜情,沐露梳风睡明月。”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旅行生活

繁体字形:沐露梳風

英文翻译:Bathing in the dew and combing the wind

沐露梳风的意思

沐:1.洗头发,也泛指洗涤:沐浴。栉风沐雨。2.借指蒙受:沐恩。3.姓。

露:[lù]1.俗称露水。靠近地面的水蒸气夜间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2.没有遮蔽或在屋外:露天。露宿。3.用花叶或果子蒸馏成的饮料:荷叶露。果子露。4.中成药剂型之一。将药剂与水,用蒸馏法制得的澄明液体药品。一般供内服:金银花露。5.显现出来:揭露。脸上露出了笑容。[lòu]义同“露(lù)”。用于口语。

梳:1.梳子,整理头发、胡须的用具。2.用梳子整理头发:梳头。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成语评论

沐露梳风”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别急,咱们先拆开来看。沐露,像是在清晨的草丛间被露水沾湿衣袖;梳风,又像站在山巅感受清风穿过指尖。合起来形容什么呢?其实它描绘的是人在自然中经历风雨、感受时光流转的状态。

有人可能会问:这成语和“栉风沐雨”有什么区别?举个例子就明白了。老张在西北植树二十年,春天顶着沙尘暴挖坑,夏天在烈日下浇水,这才是“栉风沐雨”。而民宿老板娘王姐,每天清晨采摘带着露珠的野花布置客房,傍晚坐在竹廊听风铃叮咚,这才是“沐露梳风”的悠然意境。

现代生活里怎么用这个成语呢?比如小李辞去996工作后,在洱海边开了家染布坊。他这样描述现在的生活:“不再盯着手机屏幕到眼花,倒是常常沐露梳风——清早踩着露水采板蓝根,午后在晾布架间追着风跑。”这种状态转变,恰如成语描绘的从忙碌到自在的过渡。

我总觉得这个成语藏着中国人才懂的浪漫。它不像“诗与远方”那样飘渺,反而带着泥土和晨雾的实在感。就像老家邻居刘叔,侍弄菜园时总念叨“要沐着露水摘黄瓜才脆生”,这种将自然韵律融入日常的智慧,或许正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礼物。

下次遇到坚持传统手艺的匠人,或是选择慢生活的朋友,不妨观察他们的生活节拍。那些顺应天时的工作节奏,与自然保持默契的相处模式,不正是“沐露梳风”在现代社会的生动演绎吗?这种生活方式未必适合所有人,但至少提醒我们:在追逐效率的时代,偶尔让生活沾点露水、透透风,或许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沐露梳风"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