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ǐn
  • wà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í yǐn wàng pí

成语解释:汲引:从井里提水,比喻引荐和提拔人才。引荐和提拔人才而忘记了疲劳。

成语出处:唐 骆宾王《上衮州刺史启》:“汲引忘疲,奖题不倦。”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汲引忘疲

英文翻译:Absorb and forget fatigue

汲引忘疲的意思

汲:1.从下往上打水:从井里汲水。2.姓。

引:1.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2.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3.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4.退却:引退。引避。5.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6.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引(出殡)。

忘:忘记:喝水不忘掘井人。这件事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疲:1.身体劳累的感觉:疲乏。疲倦。疲劳。疲惫。疲敝。精疲力尽。2.懈怠,不起劲:疲塌。疲软。

成语评论

汲引忘疲”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文绉绉,但换成大白话就是“忙到根本停不下来”。比如你见过凌晨两点还在改方案的设计师吗?他可能一边揉眼睛一边嘀咕:“再改一版就收工”,结果天亮了还在调色——这就是典型的“汲引忘疲”。为什么他明明累到眼皮打架却不肯休息?因为对细节的执着像磁铁一样吸住了他,反而让疲惫感暂时隐身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区里带孙子的张阿姨。每天从早到晚追着孩子喂饭、哄睡、讲故事,邻居劝她歇会儿,她却说“看着娃笑就不觉得累”。这种状态是不是很矛盾?其实背后藏着情感驱动:当人被强烈的责任感或喜爱感包裹时,身体会自动“屏蔽”部分疲劳信号,就像手机开了省电模式还能继续运行。

换个角度想,现代人刷短视频到半夜也算“汲引忘疲”吗?表面看都是在持续做某件事,但本质完全不同。被动接收碎片信息就像吃膨化食品,越吃越空虚;而主动投入创作或学习更像享用营养餐,虽然耗时却充实。判断标准很简单:停下来时是满足感更多,还是空虚感更强烈?

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疫情期间很多人突然解锁了新技能。比如同事老王在家三个月从厨房杀手变成烘焙达人,他说“揉面团时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这种沉浸式体验就像给大脑做了SPA,过程中消耗的体力被成就感抵消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游戏设计者总爱设置即时反馈机制——不断给予小奖励,让人不知不觉“陷进去”。

说到这儿想起个反常识观点:适度“汲引忘疲”其实能提升幸福感。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当人进入心流状态时,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内啡肽,这两种物质既能镇痛又能带来愉悦感。就像跑步爱好者常说的“越跑越嗨”,本质上都是身体在奖励专注行为。当然这得有个前提——你是自发选择做这件事,而不是被外力逼迫。

有个朋友开书店的故事特别应景。疫情期间客流稀少,她反而静下心来把儿童阅读区改造成星空主题馆,三个月亲自手绘了整面墙的星座图。问她怎么坚持下来的,她说:“每次画完一个星座,就像给孩子摘了颗星星”。这种将工作升华为意义创造的过程,让体力消耗转化成了精神续航的能量。

最后留个思考题:你知道为什么很多艺术家创作时喜欢熬夜吗?不仅仅是灵感迸发,更因为夜深人静时外界干扰减少,更容易进入“人机合一”的状态。不过要提醒的是,就像再好吃的蛋糕也不能当饭吃,再热爱的事情也需要张弛有度的节奏。毕竟真正的“汲引忘疲”,应该是让心灵丰盈,而不是掏空身体。

"汲引忘疲"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