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hàn guān wēi yí
成语解释:原指汉朝官吏的服饰制度。后常指汉族的统治制度。
成语出处:《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泛指正统的皇家礼制
繁体字形:汉官威儀
英文翻译:stately manner of the han official
汉:1.汉水:江淮河汉。2.汉族:汉语。3.天河;银河:银汉。4.成年男人:老汉。好汉。5.朝代名。1.(前202—220)。刘邦灭秦后建立。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公元8年王莽代汉称帝,国号新(8—23)。自刘邦称汉王起,包括“新”,史称前汉或西汉。公元25年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或东汉。为曹魏所灭。西汉、东汉合称两汉。2.三国之一(221—263)。刘备建立。在今川、云、贵、渝及陕西南部。建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为曹魏所灭。3.五代之一(947—950)。沙陀族刘知远建立。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史称后汉。为后周所灭。4.十国之一(917—971)。刘䶮(yǎn)建立。建都广州,国号大越,次年改“汉”,史称南汉。为北宋所灭。5.十国之一(951—979)。刘旻(mín)建立。建都太原,国号汉,史称北汉。为北宋所灭。
官:1.政府机关或军队中经过任命的、一定等级以上的公职人员:官员。武官。做官。外交官。2.指属于政府的或公家的:官办。官费。3.公共的;公用的:官道。官厕所。4.姓。5.器官:五官。感官。
威:1.表现出来的能压服人的力量或使人敬畏的态度:威信。威严。示威。助威。狐假虎威。2.凭借威力(采取某种行动):威逼。威吓。威胁。3.姓。
仪:1.人的外表:仪表。仪容。威仪。2.礼节;仪式:司仪。行礼如仪。3.礼物:贺仪。谢仪。4.倾心;向往:心仪已久。5.姓。6.仪器:仪表。地动仪。半圆仪。
汉官威仪,原指汉代官员的庄重仪态,如今常用来形容人举止威严、气度不凡。举个例子:“新任校长走进礼堂时,步伐沉稳,目光如炬,颇有汉官威仪之感,原本喧闹的学生们瞬间安静下来。” 这里的“汉官威仪”并非刻意端着架子,而是通过言行传递出值得信赖的气场。
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威严”和“亲和力”矛盾吗?其实不然。再比如一位医生查房时,虽语气温和,但检查病情一丝不苟,对家属的疑问耐心解答——这种专业态度本身便是现代版的“汉官威仪”。真正的威仪不在于板着脸,而在于由内而外散发的责任感和掌控力。
当代社会还需要这种传统气质吗?我观察到,在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人们反而更渴望看到稳定可靠的形象。就像社区里那位调解纠纷的老民警,他不用提高嗓门,单是往矛盾双方中间一站,凭多年积累的公正口碑,就能让争执双方主动冷静下来。这种不怒自威的气度,恰是“汉官威仪”的生动演绎。
有趣的是,年轻人也在重新诠释这个概念。某科技公司90后高管主持会议时,既能用数据说话展现专业度,又会在茶歇时和同事聊最新游戏,这种刚柔并济的风格反而塑造了新型职场威仪。可见,传统智慧完全能在新时代找到适配的表达方式。
与其说“汉官威仪”是种复古风潮,不如看作是对专业精神的永恒追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权威感,源自持续的精进修炼,而非表面的虚张声势。当一个人把本职做到极致时,那份笃定从容的气质,便是最动人的威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