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iú xián yòng shì
成语解释:访求并任用贤能的人才
成语出处:元·无名氏《博望烧屯》第二折:“兄弟,俺求贤用士哩,你依着师父出去。”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
繁体字形:裘賢用士
英文翻译:Seeking talents and employing talents
求:1.请求:求救。求教。求您帮我做一件事。2.要求:力求改进。精益求精。生物都有求生存的本能。3.追求;探求;寻求:求学问。实事求是。刻舟求剑。不求名利。4.需求;需要:供求关系。供过于求。5.姓。
贤:1.有德行的;有才能的:贤明。贤达。贤良。2.有德行的人;有才能的人:圣贤。选贤举能。任人唯贤。3.敬辞,用于平辈或晚辈:贤弟。贤侄。4.姓。
用:1.使用:用力。用兵。公用。大材小用。2.费用:用项。家用。3.用处:功用。多少总会有点用。4.需要(多用于否定式):天还很亮,不用开灯。东西都准备好了,您不用操心了。5.吃、喝(含恭敬意):用饭。请用茶。6.引进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手段等:用笔写字。用老眼光看人。7.因此;因8.(多用于书信):用特函达。9.姓。
士:1.古代指未婚的男子。2.古代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阶层。3.士人:士农工商。4.军人:士兵。士气。5.某些国家军人的一级,在尉以下:上士。中士。下士。6.指某些技术人员:医士。护士。技士。助产士。7.对人的美称:烈士。勇士。女士。8.姓。
“求贤用士”这个词听起来挺文雅,但说白了就是“找对人,才能干对事”。比如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次跑到草庐里找他聊天,最后愣是把人“聊”成了军师。这故事里有个成语叫“三顾茅庐”,其实就是“求贤用士”的经典操作。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都2023年了,这成语还有啥用?”举个现实的例子:某互联网大厂为了挖个技术大牛,直接给人家在西湖边包了栋别墅办公。这说明啥?好的人才永远抢手,关键看老板愿不愿意下血本。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我老家县城的面包店老板,去年特意跑到省城烘焙学校蹲了半个月,就为找个会做法式甜点的师傅。后来店里推出的闪电泡芙直接卖断货,街坊邻居排队排到马路对面。你看,小生意想突围也得靠“求贤用士”的思维。
可能有人会疑惑:“非得花大价钱找人吗?”其实关键在“合适”而不是“贵”。认识个创业公司的CEO,专门在高校实验室找还没毕业的研究生,给股权不给高工资,结果组了个平均年龄23岁的技术团队,去年拿了科技创新奖。这招既省钱又精准,典型的现代版“求贤用士”。
个人觉得,现在社会竞争本质是人才竞争。但很多人把“求贤”等同于“高薪挖角”,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适配性。就像组装电脑,顶级显卡配个低端主板照样跑不动。真正聪明的做法是像拼积木,找到形状匹配的那块,哪怕它不是最闪亮的。
话说回来,普通人怎么用这个道理?比如家长给孩子找家教,与其跟风报名师班,不如先摸清孩子到底是解题思路卡壳,还是基础知识没打牢。找准问题再找对老师,效果可能比请特级教师还好。这种针对性,就是“求贤用士”的精髓。
最近看新闻说,有企业开始用AI算法匹配人才,把岗位需求拆解成187项能力指标。这技术听起来很酷,但别忘了,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打过仗。所以啊,数据重要,敢用新人的胆识更重要——毕竟谁能料到,当年那个爱折腾火箭的马斯克,现在真把特斯拉送上天了呢?
最后说句实在话:与其天天焦虑找不到人才,不如先把自己变成值得人才追随的“梧桐树”。就像老话说的,凤凰非梧桐不栖。现在年轻人找工作,看薪资更看发展空间,老板要是自己思路不清,再好的贤士来了也得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