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uǐ guò yā bèi
成语解释:比喻事过之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成语出处: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
繁体字形:水过鸭背
英文翻译:Water over duck's back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过:[guò]1.从一个地点或时间移到另一个地点或时间;经过某个空间或时间:过来。过去。过河。过桥。过年。过节。日子越来越好过了。2.从甲方转移到乙方:过户。过账。3.使经过(某种处理):过罗。过筛子。过滤。过淋。过磅。过秤。过油肉。过过数儿。4.用眼看或用脑子回忆:过目。把昨天的事在脑子里过了一遍。5.超过(某个范围和限度):过分。过期。过犹不及。树长得过了房。6.分子结构中有过氧基(—O—O—)结构的:过硫酸根(SO5-)。过氧化氢(H2O2)。7.探望;拜访:过访。8.去世:老太太过了好几天了。9.过失(跟“功”相对):过错。记过。勇于改过。10.传染:这个病过人。11.用在动词后,表示经过:走过广场。把他送过了桥。12.用在动词后,表示掉转方向:翻过一页。他回过头看了看。13.用在动词后,表示超过或胜过:我比不过你。一匹马比得过两头驴。[guo]1.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吃过饭再走。杏花和碧桃都已经开过了。2.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他去年来过北京。我们吃过亏,上过当,有了经验了。[guō]姓。
鸭:鸟,嘴扁腿短,趾间有蹼,善游泳,有家鸭、野鸭两种。(rǒng)毛可用来絮被子、羽绒服或填充枕头。通常指家鸭。通称鸭子。
背:[bèi]1.躯干的一部分,部位跟胸和腹相对:后背。背影。擦擦背。2.(背儿)某些物体的反面或后部:手背。刀背儿。墨透纸背。3.(Bèi)姓。4.背部对着(跟“向”相对):背山面海。背水作战。人心向背。5.离开:背井离乡。6.躲避;瞒:光明正大,没什么背人的事。7.背诵:背台词。书背熟了。8.违背;违反:背约。背信弃义。9.朝着相反的方向:他把脸背过去,装着没看见。10.偏僻:背静。背街小巷。深山小路很背。11.不顺利;倒霉:手气背。12.听觉不灵:耳朵有点背。[bēi]1.(人)用脊背驮:把草捆好背回村去。2.负担;承担:背债。这个责任我还背得起。3.指一个人一次背的量:一背麦子。一背柴火。
“水过鸭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水从鸭子的背上滑过,不留痕迹。它常用来形容人听了别人的话却不往心里去,或者事情过去了就彻底放下。比如朋友跟你吐槽工作压力,你安慰了半天,结果第二天他像没事人一样,笑嘻嘻地说:“昨天说的那些啊,早忘了!”这时候你就可以调侃他:“你这真是水过鸭背,不留一点痕迹啊!”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左耳进右耳出’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表达不在意,但“水过鸭背”更强调事情的自然消逝感——就像鸭子抖抖羽毛,水珠自然滑落,有种轻松随性的意味。比如同事被领导批评后,转头哼着歌继续工作,旁人感叹:“批评对他就像水过鸭背,心态真稳。”这里用成语既点出了对方的豁达,也带着点无奈的笑意。
不过要注意使用场景。这个成语更适合描述非原则性的事。比如孩子把弄脏的地毯擦干净后说“错误改了就好”,妈妈笑着说他“像水过鸭背不记仇”,这时候是温暖的包容。但若用在重大承诺或伤害性事件上,比如“他借钱不还还装没事”,说“水过鸭背”反而显得轻描淡写,容易引发误解。
我观察到一个有趣现象:当代人处理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像“水过鸭背”。地铁上刷过几十条短视频,开会时同时回三封邮件,这种碎片化接收让大脑自动过滤大量信息。有人觉得这是适应快节奏的生存技能,但也有人担忧会错过真正重要的内容。就像暴雨中的鸭子,羽毛能防水固然厉害,但若连谷粒和石子都分不清,恐怕会饿肚子。
换个角度看,这个成语其实藏着生活智慧。去年有个项目搞砸了,团队复盘时组长说:“咱们学学鸭子,该抖掉的水别背着游。”这句话神奇地化解了压抑气氛。后来我们养成了每周清空负面情绪的习惯——重要教训记在本子上,琐碎烦恼就让它“过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了。你看,传统文化里的比喻,照样能给现代人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