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uǐ
  • pèi
  • fēng
  • sha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uǐ pèi fēng shang

成语解释:以水作佩饰,以风为衣裳。语本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本写美人的妆饰。后用以形容荷叶荷花之状貌。

成语出处:语出唐·李贺《苏小小墓》诗:“风为裳,水为佩”。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水珮風裳

英文翻译:lotus leaves and flowers

水佩风裳的意思

水:1.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101325帕)下,冰点0℃,沸点100℃,4℃时密度最大,为1克/毫升。2.河流:汉水。淮水。3.指江、河、湖、海、洋:水陆交通。水旱码头。水上人家。4.(水儿)稀的汁:墨水。药水。甘蔗的水儿很甜。5.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贴水。汇水。外水。6.用于洗衣物等的次数:这衣裳洗几水也不变色。7.姓。

佩:1.(把小巧的东西)带(挂、别、系等)在身上某一部分:佩刀。胸前佩着纪念章。腰间佩着一支手枪。2.心悦诚服:钦佩。3.古时系在衣带上的饰物:玉佩。

风:[fēng]1.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风向。风速。风级。风险。风波(喻纠纷或乱子)。风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风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2.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风潮。风靡一时。风驰电掣。3.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风气。风习。风物(某地特有的景物)。风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4.消息,传闻:风传(chuán)(传闻)。闻风而动。5.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风景。风度。风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风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风致。风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风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风风”,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6.指民歌、歌谣:国风(《诗经》中古代十五国的民歌)。采风。7.中医学指某些疾病:风瘫。风湿。8.姓。[fěng]古同“”,讽刺。

裳:[cháng]古指裙子。[shang]“衣裳”的“裳”。

成语评论

看到“水佩风裳”这个词,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轻纱薄雾般的画面。比如这样一句话:“雨后的小镇雾气缭绕,远处的行人穿着素色长衫走过石桥,仿佛水佩风裳的古人从水墨画中走了出来。”这里用自然景象和人物衣着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

有人会问:“这个成语明明用了‘佩’和‘裳’这样的服饰词汇,为什么反而用来形容自然或意境?”其实它的核心在于“以物拟境”——用衣物配饰的轻盈飘逸,比喻山水间流动的气韵。就像古人看到荷叶沾露、柳枝拂风时,觉得它们像系着玉佩、披着纱裙的仙子,于是创造出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表达。

试着在散文中这样使用:“阳朔的漓江边,竹筏划过镜面般的河水,两岸青山如同披着水佩风裳的绿衣少女,薄雾是她的面纱,倒影是她的裙摆。”此时成语不再局限于具体穿着,而是将山水拟人化,赋予自然景观灵动的生命力。

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成语自带“动静结合”的巧妙。比如描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那些飞舞的衣带既是‘佩’的摇曳生姿,又是‘裳’的翻卷如浪,水佩风裳的意境让静止的壁画仿佛有了风声。”这里既保留了字面含义,又延伸出动态的艺术表现力。

或许有人疑惑:“现代人还适合用这么古典的词汇吗?”我的个人体验是:在描写传统艺术或自然景观时,适度使用反而能激活文字的画面感。就像给手机照片加上水墨滤镜,熟悉的场景会突然焕发新的韵味。但要注意语境适配,比如在科技文章中强行使用,可能就像给机器人穿汉服——美则美矣,稍显突兀。

下次当你看见晨雾中的荷塘,或是风吹起窗帘的瞬间,不妨试试这个词。它像一把钥匙,能打开那些藏在日常细节里的古典诗意,让现代文字多一层文化的包浆。

"水佩风裳"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