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qióng
  • cái
  • kuì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qióng cái kuì

成语解释:人民穷困,国家财富也消耗完了。

成语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状语、定语;指国力衰竭

繁体字形:民窮財匱

英文翻译:the means of the people have been used up

民穷财匮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穷:1.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贫穷。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2.穷尽:无穷无尽。理屈辞穷。日暮途穷。3.用尽;费尽:穷兵黩武。穷目远望。4.彻底(追究):穷究。穷追猛打。5.极为:穷凶极恶。穷奢极侈。6.表示在财力、能力方面不够条件却还勉强去做或本来不应该这样做却还要这样做:穷讲究。穷折腾。穷开心。

财:1.钱和物资的总称:财产。财物。理财。2.姓。

匮:[kuì]缺乏:匮乏。[guì]同“柜(guì)”。

成语评论

民穷财匮”这个成语,听上去是不是有点沉重?其实它描述的是百姓生活贫困、经济资源枯竭的状态。比如:“战乱过后,这个国家陷入民穷财匮的困境,连基本医疗都难以保障。”这样的例子能直观体现成语的负面含义。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社会发达了,这词还有现实意义吗?”当然有。比如某些地区过度依赖单一产业,一旦行业衰退,就可能出现“企业倒闭、工人失业、政府税收锐减”的连锁反应,本质上也是一种“民穷财匮”的现代版本。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也常被活用。老舍在《四世同堂》里描写北平饥荒时写道:“粮店门前排着长队,钱袋却个个干瘪,好一个民穷财匮的年景!”这种写法让经济困境变得具象可感。

值得思考的是,成语中的“穷”和“匮”其实互为因果。就像过度捕捞导致渔民生计困难,环境破坏又加剧贫困,形成恶性循环。个人认为,现代社会更应关注预防机制——比如通过产业多元化和社会保障,避免滑向这种困境。

或许有人疑惑:“普通人能为改变这种情况做什么?”其实很简单。支持本地小微企业、参与社区互助、理性消费避免资源浪费,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是在为经济系统的健康运转添砖加瓦。

观察历史会发现,宋朝王安石变法时就曾面对类似挑战。当时通过“青苗法”向农民提供低息贷款,既缓解了短期财政压力,又防止了百姓因高利贷破产,这种双管齐下的思路至今仍有借鉴价值。

换个角度看,“民穷财匮”更像是个预警信号。就像身体发烧提醒我们注意健康,经济领域的这类现象也在提示需要调整发展模式。重要的是保持解决问题的信心——毕竟人类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每次都能找到新出路。

"民穷财匮"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