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chún sú hòu
成语解释:民风质朴敦厚。
成语出处:明·宋濂《敦睦堂记》:“海东之邑,闻有民淳俗厚如邹、鲁,必张氏之化也欤!”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社会风气
繁体字形:民湻俗厚
英文翻译:Honest and common people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淳:[chún]1.朴实:淳朴。淳厚。淳古。淳风(质朴敦厚的风气)。2.成对。3.古同“醇”,酒味厚、纯。[zhūn]浇灌:“淳而渍之”。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厚:1.扁平物上下两面之间的距离大(跟“薄”相对):厚木板。厚棉衣。嘴唇很厚。2.厚度:下了两寸厚的雪。3.(感情)深:深情厚谊。交情很厚。4.厚道:宽厚。忠厚。5.(利润)大;(礼物价值)大:厚利。厚礼。6.(味道)浓:酒味很厚。7.(家产)富有;殷实:家底儿厚。8.优待;推崇;重视:厚此薄彼。厚今薄古。9.姓。
“民淳俗厚”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儿古雅,但它描述的场景其实离我们并不远。比如,一个村子里的人互相帮忙收庄稼,谁家有事全村人一起想办法解决——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质朴,就是“民淳俗厚”的典型画面。这时候可能有人要问: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民淳俗厚”还存在吗?
其实这个成语的核心不在于“古老”,而在于“风气”。去年我在浙江某古镇旅游时,看到游客手机掉河里,附近七八个居民立刻脱了鞋袜下水打捞,还有人主动递毛巾、倒热茶。这种下意识的互助行为,不就是“俗厚”的现代版体现吗?时代在变,但善意总能在细节里发芽。
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有些地方能保持淳朴民风?观察发现,群体共识是关键。云南某少数民族村落至今保留着“有肉大家分”的传统,每逢杀猪必给邻居送肉。这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让“分享”变成了呼吸般自然的事。反观某些过度商业化的景区,强买强卖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淳朴,可见环境对风俗的影响。
在我看来,“民淳俗厚”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找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我家小区最近出现了“共享工具墙”,谁家需要梯子、电钻就去登记借用,用完后自觉归还。这种基于信任的新型互助模式,既保留了互帮互助的精神,又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节奏,或许就是当代社会的“俗厚”新解。
当我们在讨论这个成语时,本质上是在探讨如何构建良性的人际关系网络。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只要人们还愿意为陌生人停下脚步,还在乎左邻右舍的冷暖,那些温暖的生活底色就不会消失。就像春天的溪流,表面可能结着薄冰,但底下始终有活水在静静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