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yǒu cài sè
成语解释:菜色:饥饿的脸色。形容因饥饿而显得营养不良的样子。
成语出处:《汉书 元帝纪》:“岁比灾害,民有菜色。”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定语;指营养不良的样子
繁体字形:民有菜色
英文翻译:have a pale , anemic complexion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有:[yǒu]1.存在:有关。有方(得法)。有案可稽。有备无患。有目共睹。2.表示所属:他有一本书。3.表示发生、出现:有病。情况有变化。4.表示估量或比较:水有一丈多深。5.表示大、多:有学问。6.用在某些动词前面表示客气:有劳。有请。7.无定指,与“某”相近:有一天。8.词缀,用在某些朝代名称的前面:有夏。有宋一代。[yòu]古同“又”,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
菜:1.供作副食品的植物:菜市。白菜。菠菜。野菜。蔬菜。面有菜色。2.主食以外的食品:菜牛。菜畜。菜肴。菜谱。名菜。
色:[sè]1.颜色:红色。绿色。2.脸上的表情:喜形于色。色厉内荏。3.情景;景象:景色。荷塘月色。4.种类:各色货品。花色齐全。5.质量:成色。足色。6.情欲。7.妇女的美好容貌:姿色。色艺双绝。[shǎi]同“色(sè)”。用于一些口语词,如“落(lào)色”“捎(shào)色”等。
“民有菜色”这个成语,你听说过吗?它字面意思是“百姓脸上带着营养不良的枯黄神色”,常用来形容生活困苦、长期挨饿的状态。举个例子:古代文献中记载,“连年灾荒,田里颗粒无收,百姓民有菜色,官府却仍加征赋税”。这里直接点出了饥荒与剥削的因果关系,画面感扑面而来。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用“菜色”而不是其他颜色?其实这和古代饮食结构有关。长期缺乏主食和蛋白质,只能靠野菜充饥的人,皮肤容易泛黄发青,看起来像蔬菜的颜色。比如现代生活中,若一个家庭因经济压力顿顿咸菜配米饭,孩子脸色蜡黄,邻居可能感叹:“这孩子怎么一脸菜色?”——这就是成语在当代的灵活运用。
值得思考的是,“民有菜色”在今天更多转化为隐喻。我曾见过凌晨三点写字楼里加班的年轻人,他们的疲倦神态何尝不是另一种“菜色”?物质丰富的时代,精神压力和过度劳累正在制造新的生存困境。这提醒我们:解决温饱只是第一步,让人活得有尊严、有活力,才是社会进步的深层目标。
换个角度看,成语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跨越时空引发共鸣。当我们在历史书里读到“民有菜色”,不该只把它当作陈旧的故事——菜市场的涨价通知、打工人的黑眼圈、留守儿童的无助张望,都在以不同形式延续着这个成语的现实意义。发现问题只是起点,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行动改写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