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wú jiào lèi
成语解释:噍类:指能吃东西的动物,特指活人。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高帝纪》:“尝攻襄城,襄城无噍类,所过无不残灭。”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老百姓没有活路了
繁体字形:民無噍類
英文翻译:People have no fish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无:[wú]1.没有(跟“有”相对):从无到有。无产阶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2.不:无论。无须。3.不论:事无大小,都有人负责。4.同“毋”。5.姓。[mó]见【南无】。
噍:嚼;吃东西。
类:1.许多相似或相同事物的综合:种类。分类。同类。2.用于性质或特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分成几类。两类性质的问题。3.类似:类人猿。类新星。画虎不成反类狗。4.姓。
“民无噍类”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陌生?它出自《汉书》,字面意思是“百姓中没有能咀嚼食物的人”,也就是形容战乱或灾难后百姓难以生存的惨状。举个例子:假设我们写一个历史故事,可以这样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饥荒与瘟疫席卷中原,真可谓十室九空,民无噍类。”这时候读者立马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的凋敝景象。
有人可能会问:这个成语和“民不聊生”有什么区别?其实两者都描述百姓生活艰难,但“民无噍类”更强调生存条件的彻底丧失。比如在描写火山爆发的科幻小说里,可以这样写:“岩浆吞没了整座城市,昔日繁华的街道上,已是民无噍类。”这里的用法就凸显了极端灾难下的生存绝境。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考:为什么这类成语能流传至今?或许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后人和平的珍贵。记得去年参观地震遗址博物馆时,看到展板上“汶川地震后,某些山村几近民无噍类”的描述,突然意识到成语不只是书本知识,更是历史教训的凝练。
有人认为这类成语过于沉重,不适合日常使用。但我发现,在环保主题的演讲中引用它反而能引发共鸣。比如:“如果继续放任海洋污染,未来我们的餐桌上可能真的会民无噍类。”这种现代语境下的活用,让古老成语焕发了新的警示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这类成语时要避免夸张化。就像做菜放盐,适量才能提鲜。比如在描写企业裁员时,用“民无噍类”显然不合适,但换成“行业寒冬导致部分从业者生计艰难”就更准确。这种分寸感,正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所在。
最后分享个有趣的发现:当代影视剧里,导演们开始用视觉化手法表现“民无噍类”的意境。比如某部古装剧中,镜头缓缓扫过龟裂的农田、空荡的村落,最后定格在枯树下啃食树皮的老人,没有一句台词,却把成语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跨媒介的表达创新,或许能让传统文化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