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 wéi bāng běn
成语解释:惟:乃,是;邦:国家。人民是立国之本
成语出处:《尚书·五子之歌》:“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统治者
繁体字形:民惟邦本
英文翻译:The people are the 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惟:1.同“唯”。2.思想;思考:思惟(现在通常写作思维)。3.文言助词。常用在年、月、日之前:惟八月既望。
邦:1.国:邦交。友邦。邻邦。2.姓。
本:1.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2.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3.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4.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5.原来:本来。本领。6.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fèn)。
“民惟邦本”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尚书》中,意思是百姓才是国家的根基。举个现实中的例子:某地政府推行新政策前,专门召开座谈会听取居民意见。一位官员在会上说:“民惟邦本,我们要确保每项决策都符合群众切身利益。”这时候有个年轻人举手问:“如果政策不符合民意怎么办?”官员笑着回应:“那我们就改到符合为止,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可能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强调“民惟邦本”吗?看看这个案例就明白了。某互联网公司在设计新产品时,专门建立用户反馈社区。产品经理发现,原本计划推出的付费功能遭到80%用户反对,果断调整方案改为基础服务免费。结果用户活跃度反而提升300%,这就是把“用户当根基”带来的实际效益。
有个有趣的现象值得注意:不少企业把“客户至上”挂在嘴边,但真正像对待家人般重视用户需求的并不多。我曾参与某社区改造项目,设计师最初方案充满“艺术感”,却在居民投票中得票垫底。后来改成增加健身器材和遮阳棚的务实方案,反而获得满堂彩。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邦本”二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具体到每个人实实在在的生活需求。
或许你会好奇:这种思想会不会过时?看看乡村振兴中的实践就知道答案。某贫困县发展旅游产业时,没有盲目建豪华酒店,而是培训村民当导游、改造农房做民宿。三年后全县旅游收入翻五倍,村民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涨到2万元。这种“让百姓成为发展主体”的模式,正是“民惟邦本”在新时代的生动演绎。
从这些案例可以看出,无论是古代治国还是现代管理,抓住“人”这个核心要素永远不会错。就像种植树木要深扎根系,任何组织想要长远发展,都必须把服务对象放在首位。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适用于公共事务,对个人处理人际关系也有启发——真诚关注他人需求的人,往往能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