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qí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qíng tǔ sú

成语解释:一地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

成语出处:清·恽敬《与福子申》:“顺德近接省会,民情土俗,仁弟必一一措置得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风俗习惯

繁体字形:民情土俗

英文翻译:Folk customs

民情土俗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情:1.感情:热情。有情。无情。温情。2.情面:人情。讲情。托情。求情。3.爱情:情书。情话。谈情。4.情欲;性欲:春情。催情。发情期。5.情形;情况:病情。军情。实情。灾情。6.情理;道理:合情合理。不情之请。

土:1.土壤;泥土:黄土。黏土。土山。土坡。土堆。2.土地:国土。领土。3.本地的;地方性的:土产。土话。这个字眼太土,外地人不好懂。4.民间的;民间沿用的;非现代化的(区别于“洋”):土法。土专家。土洋并举。5.不合潮流;不开通:土里土气。土头土脑。6.未熬制的鸦片:烟土。7.姓。

俗:1.风俗:习俗。移风易俗。2.大众的;通行的;习见的:约定俗成。通俗。3.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俗。俗气。4.没出家的人;世俗:僧俗。还俗。

成语评论

“入乡随俗”这个词到底怎么用?举个现实例子:北方小伙张伟第一次到海南工作,发现当地人下午三点就吃晚饭,晚上八点居然还要喝老爸茶。他一开始觉得奇怪,但很快跟着调整作息,结果不仅交到本地朋友,还发现了慢节奏生活的乐趣。这说明什么?适应环境不是妥协,而是打开新世界的钥匙。

“百里不同俗”真有这么夸张吗?浙江某村过年必须吃带壳鸡蛋,寓意“脱壳新生”,而隔壁县却忌讳鸡蛋上桌,认为象征“滚蛋”。这种差异提醒我们,与其急着评判对错,不如先问句“你们这有什么讲究”。尊重往往始于对未知的好奇心。

怎么用“因地制宜”解决实际问题?贵州山区的驻村书记小王深有体会:推广大棚蔬菜时,村民觉得塑料膜会“闷死土地灵气”。他改用竹编遮阳棚,既保留传统工艺又提高产量。这个案例告诉我们,传统文化不是绊脚石,找到结合点就能创造双赢。

年轻人总说传统文化过时,真是这样吗?西安回民街的网红茶馆做了示范:保留长嘴铜壶茶艺表演,同时开发汉服体验区,让老手艺变成新时尚。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就像老树发新芽,关键看我们怎么培育。

关于文化适应,我的切身体会是:在西藏支教时,学生教我喝酥油茶要“三口一杯”,这个动作背后的待客之道,比任何礼仪教材都生动。有时候放下手机,真正参与当地生活,会比读十本文化研究专著收获更多。

下次遇见不同风俗时,不妨记住:理解从来不是单选题。既能保持自我特色,又能欣赏他人习惯,这样的相处之道,就像调色盘里的互补色,反而能画出更和谐的画面。多问、多看、多体验,生活的惊喜往往藏在细节里。

"民情土俗"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