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ín
  • wè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mín bù wèi sǐ

成语解释:畏:惧怕。人民不怕死。形容不怕死的气慨。

成语出处:《老子》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民不畏死

英文翻译:fear no death

民不畏死的意思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畏:1.怕:不畏艰险。英勇无畏。2.敬服:令人畏服。后生可畏。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成语评论

民不畏死”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当老百姓连死亡都不害怕的时候,往往说明他们已经被逼到了绝境。这时候,社会矛盾可能已经非常尖锐了。比如历史上农民起义,许多人明知会掉脑袋也要反抗,背后就是典型的“民不畏死”。

为什么会有人连死都不怕?核心问题其实在于“绝望感”。当一个人长期吃不饱饭、受尽欺压,甚至尊严被践踏时,活着反而比死亡更痛苦。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被逼上梁山,他原本是个安分守己的军官,但官场的黑暗硬生生把他变成了“反贼”。这时候,拼命一搏反而成了唯一的出路。

现代社会还有这种情况吗?当然有,只是形式不同。比如某些地区民众为争取权益集体抗议,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对抗强权。这种现象提醒我们:当社会资源分配严重失衡时,“不怕死”的心态就会像野火一样蔓延。个人认为,与其等到矛盾激化,不如在问题萌芽阶段就倾听诉求,这比亡羊补牢要聪明得多。

有趣的是,“民不畏死”也反映出人性中的两面性。一方面说明人的忍耐有限度,另一方面也展现了追求公平的勇气。就像疫情期间,不少普通人主动成为志愿者,他们难道不知道风险吗?但这种“不畏”恰恰源自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能学到什么?或许应该少用“硬碰硬”的方式处理矛盾。试想,如果河流被堵塞,疏导永远比筑坝更有效。与其惊讶于“老百姓怎么敢反抗”,不如思考如何让每个人活得有希望。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靠威慑得来的。

最后留个思考题:如果“怕死”是生物本能,那么让人克服本能的力量究竟是什么?答案可能藏在我们对尊严、自由和归属感的本能追求中。这种力量既能摧毁旧秩序,也能催生新希望——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它走向建设而非破坏。

民不畏死的造句

  1. 造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2. 造句 民不畏死,奈何之死俱之?
  3. 造句 反动派向我们高举起屠刀,但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4. 造句 古语不是说过么,民不畏死何以死惧之。
  5. 造句 正是民不畏死,其大畏也!村民们临得天灾,也不惧怕他了,也跟着喝道:“快说,快说!”。
  6. 造句 老子有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7. 造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你不该让汝南郡王牵着鼻子走,对手无寸铁的百姓大动干戈,方造成这种被动局面。
  8. 造句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恒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恒有司杀者杀。
  9. 造句 赌徒是决不甘心输的,赌徒输了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扳本,魔鬼峡谷怎么了,灵女又如何,民不畏死,你吓谁啊,得罪了赌徒,照样让你输个精打光。
  10. 造句 许兴虎将这段话翻译给洪颖时,忽然想起了中国的一句古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