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án gāo shèng fù
成语解释:残:剩余;膏:油脂;馥:香气。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成语出处:《新唐书 杜甫传赞》:“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厌余,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比喻前人留下的文学遗产
繁体字形:殘膏剩馥
英文翻译:the lingering fragrance of leftover cream
残:1.不完整:残本。2.快完的;剩下的:残冬。残羹剩饭。3.伤害;使不完整:摧残。4.凶恶:残暴。
膏:[gāo]1.脂肪,油;肥肉:焚膏继晷(guǐ)。2.糊状的东西:牙膏。药膏。3.中成药剂型之一。在常温时为固体、半固体或半流体的制品。可分为内服膏、外贴膏、外敷膏:益母草膏。狗皮膏。紫草膏。4.肥沃:膏壤。[gào]1.把油抹在车轴或机械的转动部位上,使润滑:膏车。2.把毛笔蘸墨后在砚台上掭:膏笔。
剩:1.剩余:剩饭。剩货。大家都走了,只剩下他一个人。2.姓。
馥:香;香气:馥郁。
“残膏剩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生僻,但它的含义却格外有画面感。比如一位年轻编剧在整理爷爷留下的旧书箱时,偶然发现泛黄的戏曲手稿,这些被岁月遗忘的文字片段,不正是前人留下的“残膏剩馥”吗?这些零散的文字可能成为新剧本的灵感火种。
为什么说“残膏剩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代设计师常从老城区的砖雕纹样中提取元素,那些被风雨侵蚀的建筑细节,恰似陶瓷工匠留在转盘上的釉料痕迹,虽然不完整,却能启发全新的文创产品设计。这种古今交融的过程,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
在科技创新领域同样能找到例证。某科研团队破解了敦煌壁画中的矿物颜料配方,这些古代匠人偶然调配出的特殊色泽,经过现代光谱分析,竟意外启发了新型太阳能涂料的研发。前人的无心插柳,往往能为后来者开辟意想不到的路径。
我曾参观过苏州的园林修复现场,老师傅们将残缺的太湖石用传统糯米灰浆修补,新旧材料浑然一体。这种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让我深有感触——真正的传承不是把老物件供在玻璃柜里,而是像调制香水般,让历史余韵与现代气息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青铜器上的铭文拓片,或在老茶馆听见濒临失传的曲艺唱腔,这些文化碎片的价值不在于其完整程度,而在于它们像散落的拼图,等待着被重新组合成新的图景。重要的是保持发现的敏感,就像淘金者能在河沙中辨识金粒的微光。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每个时代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残膏剩馥”。我们今天在社交媒体上随手记录的思考片段,百年后说不定会成为未来研究者眼中的文化基因样本。这种认知转变,让平凡的生活瞬间都蒙上了传承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