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ǐ bù bì mù
成语解释:死了也不闭眼。指人死的时候心里还有放不下的事。形容极不甘心
成语出处:《旧唐书·韩愈传》:“穷思毕精,以赎前过,怀痛穷天,死不闭目。”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指死得遗憾
繁体字形:死不閉目
英文翻译:Dead eyes
死:1.(生物)失去生命(跟“生、活”相对):死亡。死人。这棵树死了。死棋。死火山。2.不顾生命;拼死:死战。死守。3.至死,表示坚决:死不认输。死也不松手。4.表示达到极点:笑死人。高兴死了。死顽固。5.不可调和的:死敌。死对头。6.固定;死板;不活动:死脑筋。死心眼。死规矩。死水。开会的时间要定死。7.不能通过:死胡同。死路一条。把漏洞堵死。
不:[bù]1.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前面表示否定:不去。不能。不多。不经济。不一定。不很好。2.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词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法。不规则。3.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答话的意思跟问题相反):他知道吗?——不,他不知道。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跟反复问句的作用相等:他现在身体好不?5.用在动补结构中间,表示不可能达到某种结果:拿不动。做不好。装不下。看不出。6.“不”字的前后叠用相同的词,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常在前边加“什么”):什么累不累的,有工作就得做。什么钱不钱的,你喜欢就拿去。7.跟“就”搭用,表示选择:晚上他不是看书,就是写文章。8.a)在去声字前面,“不”字读阳平声,如“不会”、“不是”。b)动词“有”的否定式是“没有”,不是“不有”。[fǒu]相当于“否”
闭:1.关;合:闭门。闭目养神。把嘴闭上。2.堵塞不通:闭气。闭塞。3.结束;停止:闭会。闭经。4.姓。
目:1.眼睛:有目共睹。历历在目。2.网眼;孔:八十目筛。一方寸的网上,竟有百目之多。3.看:目为奇迹。4.大项中再分的小项:项目。细目。5.生物学中把同一纲的生物按照彼此相似的特征分为若干群,每一群叫一目,如鸟纲分为雁形目、鸡形目、鹤形目等,松柏纲分为银杏目、松柏目等。目以下为科。6.目录:书目。药目。剧目。7.名称:题目。名目。8.下围棋时所围的空白交叉点,一个点为一目:中方棋手仅以一目半之优获胜。9.姓。
“死不闭目”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它背后其实藏着深刻的人生道理。先举个生活中的例子:老张辛苦经营一辈子的餐馆突然倒闭,临终前还抓着儿子的手念叨“招牌不能倒”——这就是典型的“死不闭目”。
为什么会有“死不闭目”的现象? 说到底,是人对未完成之事的执念在作祟。就像学生时代没写完作业被老师点名,那种坐立不安的感觉会被无限放大到生命层面。这种执念既可能源于责任感(比如挂念子女未来),也可能来自未竟的理想(比如科研工作者临终前的研究课题)。
有个历史故事特别能说明问题。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重时,强撑病体清点军粮、交代政务,史书记载他“目中有光”。这束光,既是智慧的光芒,也是未竟事业的遗憾。现代职场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场景:创业者临终前还在病床上开视频会议,艺术家弥留之际仍握着画笔。
如何理解这种心理状态? 从积极角度看,这展现了人类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就像春天播种后总想看到秋收,这是刻在基因里的完成欲。但换个角度想,过分执着也可能变成枷锁。我认识位老教师,退休后始终放不下教学,结果反而错过了含饴弄孙的晚年乐趣。
值得思考的是,“死不闭目”真的全是坏事吗? 某种程度上,正是这些未了心愿推动着文明传承。敦煌莫高窟的画匠们,不正是怀着“画不完菩萨像”的焦虑,才留下举世瞩目的艺术瑰宝?关键是要在执着与释然间找到平衡点——就像放风筝,既要握紧线轴,也要懂得适时松手。
观察当代社会,很多人开始重新定义“圆满”。有人提前写好遗嘱分配藏品,有人录制视频留给孙辈,这些提前准备的举动,本质上是在给人生故事画个温柔的句号。毕竟,与其让执念成为生命终章的休止符,不如把它谱写成余韵悠长的省略号。
最后想起邻居王奶奶的故事。她在养老院每天折千纸鹤,说是要折满一万只给重孙女当嫁妆。去年冬天老人走了,床头还放着未完成的第9999只。家人们没有觉得遗憾,反而把这些纸鹤做成风铃挂在窗前——叮叮当当的声音里,既有未竟的期待,更有被爱意化解的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