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qī shàn pà è
成语解释:欺侮善良者,惧怕凶恶者。
成语出处:明 杨柔胜《玉环记 韦皋别妻》:“田舍翁住在山圪落,恃老无端多凶恶,我每反被相辱没,欺善怕恶,欺善怕恶。”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欺善怕惡
英文翻译:impose upon those who are kind and fear those who are severe
欺:1.欺骗:自欺欺人。童叟无欺。2.欺负:仗势欺人。欺人太甚。
善:1.善良;慈善(跟“恶”相对):善举。善事。心怀不善。2.善行;善事(跟“恶”相对):行善。劝善规过。3.良好:善策。善本。4.友好;和好:友善。相善。亲善。5.熟悉:面善。6.办好;弄好:善后。善始善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7.擅长;长于:善战。多谋善断。8.好好地:善自保重。善为说辞。9.容易;易于:善变。善忘。10.姓。
怕:1.害怕;畏惧:老鼠怕猫。任何困难都不怕。2.禁受不住:瓷器怕摔。3.担心:他怕你不知道,要我告诉你一声。4.表示估计,有时还含有忧虑、担心的意思:这个瓜怕有十几斤吧。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怕要出大问题。
恶:[è]恶劣;坏:恶习。恶意。[wù]讨厌;憎恨(跟“好”hào相对):好恶。深恶痛绝。[ě]1.[恶心](ě·xin)2.有要呕吐的感觉:胃里不舒服,一阵一阵地恶。3.厌恶;令人厌恶:这种丑事,让人恶。你别在这儿恶我了。4.揭人短处,使难堪:他太抠门儿,得找个机会恶恶他。[wū]1.同“乌2”。2.表示惊讶:恶,是何言也(啊,这是什么话)!
“欺善怕恶”这个词,到底怎么用才贴切?举个常见的例子:小区里有人总爱对和善的邻居指手画脚,可一见到纹着花臂的壮汉就缩头赔笑。这种现象就像俗话说的“吃柿子专挑软的捏”,把成语具象化得明明白白。
有人会问:“为什么人会有欺善怕恶的心理?”其实这背后藏着趋利避害的本能。当人发现对弱者发火无需承担后果,反而能获得情绪宣泄时,就容易形成惯性;而面对强势对象时,本能的风险评估机制会自动启动。但这种行为模式就像给自己挖坑——长期欺压弱者的人,终究会失去他人的信任。
最近看新闻,某网红餐厅服务员区别对待顾客:对穿着朴素的老人家爱答不理,转头却对西装革履的客人殷勤备至。这让我想起《增广贤文》里的警示:“莫笑他人穿破衣,三十年河东转河西。”世事无常,以衣冠取人最易暴露短视。
怎么判断某个场景是否适用这个成语?有个简单的检验方法:观察行为主体是否具备“双重标准”。比如公司里某个主管,对实习生吹毛求疵,在总经理面前却唯唯诺诺。这种反差就像温度计的水银柱,精准测量着人性的温差。
值得关注的是,现代社会正通过制度设计弱化这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匿名投诉渠道,社区推广邻里互助公约,这些举措如同在人际交往中铺设缓冲带。当阳光照进每个角落,阴影自然无处遁形——这或许是我们对抗人性弱点的有效路径。
下次遇到类似情况,不妨试试“镜像反射法”:把施压者和受压者的位置对调,往往能瞬间看清事情本质。就像照妖镜能现出原形,这种思维实验常常让人惊觉:很多所谓的强弱关系,不过是特定情境下的临时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