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èng shǒu lèng jiǎo
成语解释:形容动作鲁莽
成语出处:梁斌《红旗谱》:“她怕他,那家伙楞手楞脚,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指动作鲁莽
繁体字形:楞手楞脚
英文翻译:To hold back one's hands or feet
楞:同“棱”(léng)。
手:1.人体上肢前端能拿东西的部分。2.小巧而便于拿的:手册。手枪。3.拿着:人手一册。4.做某种工作或有某种技能的人:炮手。拖拉机手。能手。选手。5.亲手:手植。手书。6.指本领、手段等:妙手回春。眼高手低。心狠手辣。
楞:同“棱”(léng)。
脚:[jiǎo]1.人或某些动物的腿的最下面部分,用以支持身体并行走。2.物体的最下部:山脚。墙脚。3.旧指跟体力搬运有关的:脚夫。脚行。[jué]同“角(jué)”。现多用角。
“楞手楞脚”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动作笨拙、不熟练的样子。比如一个刚学骑自行车的孩子,双手紧握车把,膝盖僵直,车子摇摇晃晃向前冲,路过的邻居可能会笑着打趣:“瞧这孩子,真是楞手楞脚的!”这样的场景是不是让你联想到自己第一次尝试新技能时的窘态?
核心问题一:什么时候用“楞手楞脚”最贴切?想象你第一次在厨房做菜:锅铲拿不稳、油星溅得到处都是,菜叶切得七零八落。这时妈妈走过来,边笑边帮你收拾:“别急,刚开始都这样楞手楞脚的。”这个成语既包容了初学者的生疏,又暗示了“熟能生巧”的期待,用在善意调侃的场合最合适不过。
核心问题二:和“笨手笨脚”有什么区别?两者意思相近,但“楞手楞脚”更强调动作的僵硬感。比如组装新买的柜子时,螺丝对不准孔位、木板卡不进凹槽,反复调整却越来越急躁的状态,用“楞手楞脚”来形容就比“笨手笨脚”更传神——那种卡顿的、不协调的肢体语言仿佛就在眼前。
我曾在陶艺课上见过特别生动的例子。当老师示范拉坯时,手指轻抚转动的陶土,泥坯就像有生命般自然舒展;而轮到学员操作时,要么用力过猛把泥柱压塌,要么收口时抖得像筛糠。有位大叔自嘲道:“我这楞手楞脚的样子,怕是捏个碗都得花半年!”现场顿时充满善意的笑声。
换个角度看问题:楞手楞脚一定是缺点吗?未必。刚接触新事物时的笨拙,恰恰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就像婴儿学步会摔跤,画家初学要打草稿,程序员调试代码总要经历报错。重要的是保持尝试的勇气——那些现在看起来“楞手楞脚”的动作,经过反复练习,终将成为肌肉记忆里的优雅舞步。
下次见到有人做事不熟练时,不妨用“楞手楞脚”代替“你怎么这么笨”之类的评价。这个带着温度的词组,既点出了现状,又预留了进步空间,就像给初春的嫩芽罩了层透明的保护膜,既看得见风雨,又相信它能长成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