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uí xiōng diē zú
成语解释:犹言椎胸顿足。形容人悲痛、悔恨等时的情状。
成语出处:明·贾仲名《金安寿》第三折:“蚩蚩蚩碎俺姻缘簿,忽刺八掘断俺前程路,空没乱椎胸跌足,揉腮瞪目。”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状语;用于悲伤或痛愤时
繁体字形:椎胷跌足
英文翻译:in despair
椎:[zhuī]椎骨,人和其他脊椎动物背部中央构成脊柱的短骨:颈椎。胸椎。[chuí]1.敲打用的一种工具。现通常写作槌:木椎。2.用椎打:椎杀。3.迟钝:椎鲁(愚笨)。
胸:1.人和陆生脊椎动物(四足类)躯干的一部分。位于颈部(或头)与腹部之间。2.指心里(与思想、见识、气量等有关):心胸。胸有成竹。
跌:1.摔:跌跤。跌倒。2.下降,低落:跌落。跌销。水位下跌。3.顿足,跺:跌足大叹。4.疾行:跌蹄而行千里。
足:1.脚;腿:足迹。足球。手舞足蹈。画蛇添足。2.器物下部形状像腿的支撑部分:鼎足。3.指足球运动:足坛。女足。4.姓。5.足以;值得(多用于否定式):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椎胸跌足”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它和“捶胸顿足”类似,都用来形容极度懊悔或悲痛时的肢体动作。比如小明考试失利后,突然猛拍胸口又跺着脚喊:“要是昨晚再复习一小时就好了!”这时候你就能指着他说:“看,这就是椎胸跌足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问:“现在谁还会做这么夸张的动作?”其实这种表达方式在今天依然常见。想象公司白领小张弄丢了客户合同,在办公室走廊来回踱步,手指不自觉地抓着衬衫前襟,嘴里反复念叨着“完了完了”——虽然动作幅度变小了,但那种焦灼懊恼的本质,不正是现代版的椎胸跌足吗?
最有趣的例子发生在老王家的客厅里。他五岁的孙子打翻了爷爷珍藏的紫砂壶,孩子先是愣住,接着小拳头捶着自己胸口,脚丫子在地板上啪啪跺着,带着哭腔说:“爷爷我再也不乱跑了!”这种童真版的椎胸跌足,反而让人忍俊不禁。
我个人觉得,这种成语能流传千年,恰恰因为它抓住了人类情绪的共性。现代人虽然不会真的“椎胸”,但遇到重大失误时,谁没有过类似的心理动作呢?就像我们手机摔碎屏幕的瞬间,那声“啊!”和条件反射捂心口的动作,本质都是同一种情绪表达。
下次在地铁里看到有人突然拍大腿叹气,不妨观察他的神态。你会发现,这种跨越时空的情绪表达,就像刻在DNA里的本能反应。虽然时代在变,但面对遗憾时的心跳加速、肢体紧绷,始终是共通的。这或许就是成语的生命力所在——它记录的不只是某个动作,更是人类永恒的情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