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hū zhuāng dǎ bàn
成语解释:见“梳妆打扮”。
成语出处:元·关汉卿《鲁斋郎》第二折:“张龙,将那李四的浑家,梳妆打扮的赏与张珪便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宾语;多用于女性
繁体字形:梳妝打扮
英文翻译:get slicked up
梳:1.梳子,整理头发、胡须的用具。2.用梳子整理头发:梳头。
妆:1.对容貌进行修饰;打扮:梳妆。2.女子身上的装饰;演员的装饰:红妆。卸妆。3.指陪嫁物品:送妆。
打:[dǎ]1.除去:打旁杈。2.舀取:打水。打粥。⑰买:打油。打酒。打车票。⑱捉(禽兽等):打鱼。⑲用割、砍等动作来收集:打柴。打草。⑳定出;计算:打草稿。打主意。成本打二百块钱。(21)做;从事:打杂儿。打游击。打埋伏。打前站。(22)做某种游戏:打球。打扑克。打秋千。(23)表示身体上的某些动作:打手势。打哈欠。打嗝儿。打踉跄。打前失。打滚儿。打晃儿(huàngr)。(24)采取某种方式:打官腔。打比喻。打马虎眼。3.从:打这儿往西,再走三里地就到了。他打门缝里往外看。打今儿起,每天晚上学习一小时。[dá]十二个为一打:一打铅笔。两打毛巾。[英dozen]
扮:1.化装成(某种人物):女扮男装。《逼上梁山》里他扮林冲。2.面部表情装成(某种样子):扮鬼脸。
提到“梳妆打扮”,大家会想到哪些成语?比如“浓妆艳抹”“淡扫蛾眉”“粉墨登场”,这些词背后藏着不同的生活场景和态度。先来看个例子:她今天要去参加晚宴,特意浓妆艳抹,整个人像一朵盛开的牡丹。这时候问题来了——为什么同样是打扮,“浓妆艳抹”和“淡扫蛾眉”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
举个反差的例子或许更清晰。清晨上班前,她对着镜子淡扫蛾眉,只用一支豆沙色口红提气色,显得清新自然。这种“少即是多”的智慧,恰恰体现了日常装扮的精髓。而“粉墨登场”就更有趣了——这个词原本指戏曲演员登台前的准备,现在常被用来形容精心打扮后的正式亮相。比如新人主播第一次开播前,团队花了三小时为他粉墨登场,只为呈现最专业的形象。
有人可能会问:打扮到底应该迎合他人还是取悦自己?我曾在咖啡馆见到一位银发奶奶,穿着酒红色旗袍,发髻上别着珍珠簪子,慢悠悠喝着拿铁。她让我想起“老来俏”这个词——打扮这件事,本质是对生命力的致敬。就像“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句诗,重点不在妆容浓淡,而在是否与当下的自己相称。
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年轻人开始推崇“有效化妆”和“无效化妆”的概念。这和成语“画龙点睛”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人只需描条眼线就像换了个人,有人堆砌各种色彩反而显得刻意。这让我想到,所谓打扮的智慧,其实是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
下次出门前不妨想想:今天是需要“盛装出席”的隆重场合,还是“清水出芙蓉”的日常时刻?记住《诗经》里那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真正的魅力永远来自内心的笃定。毕竟,最好的装扮不是面具,而是让真实的自己透出光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