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sāng shū wěng yǒu
成语解释:枢:门上的转轴;瓮牖:简陋的窗户。用桑树做门轴,用瓦罐做窗户,比喻贫苦之家。
成语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让王》:“蓬户不完,桑以为枢机而瓮牖,二室,褐以为塞。”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繁体字形:桑樞罋牖
英文翻译:Sangzhuweng
桑:1.桑树,落叶乔木,树皮有浅裂,叶子卵形,花黄绿色。叶子是蚕的饲料,嫩枝的韧皮纤维可造纸,果穗可以吃,嫩枝、根皮、叶和果实均可入药。2.(Sāng)姓。
枢:1.门的轴:户枢不蠹。2.中心的或关键的部分:中枢。枢纽。
瓮:1.一种盛东西的陶器,腹部较大:水瓮。酒瓮。菜瓮。2.(Wèng)姓。
牖:窗户。
提起"桑枢瓮牖"这个成语,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其实它出自《庄子·让王》,原指用桑树枝做门轴、用破瓦罐当窗户,后来用来形容极其贫困的生活环境。这个成语就像一扇时光之门,带我们穿越回两千年前,看看那时普通百姓的真实生活图景。
举个具体例子:老张头家住在山脚下,歪斜的木门靠桑树枝勉强固定,窗户是用捡来的破陶罐碎片拼成的。虽然家里连张完整的草席都没有,但每逢邻居借粮,他总会从陶罐里掏出一把晒干的野菜分给别人。这个场景生动展现了成语的具象含义——物质条件虽然简陋,但人性的温度依然存在。
有人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关注这样的成语吗?其实这个典故传递的不仅是贫困的表象,更包含着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就像现在有些年轻人主动选择"极简生活",用二手家具装饰房间,在旧物市场淘生活用品,这何尝不是现代版的"桑枢瓮牖"?区别在于前者是迫不得已,后者是主动选择。
记得去年去山区支教时,遇到一位退休教师住在老校舍里。他用树枝修补漏风的窗框,收集雨水浇菜,却用退休金资助了五个学生。这种在清贫中保持精神富足的状态,或许才是成语更深刻的现代启示——物质条件的简陋与心灵的丰盈可以并行不悖。
观察当下社会,不少人把生活品质等同于消费能力。但那些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往往懂得在简单中创造快乐。就像用桑树枝固定门轴需要手艺,用破陶罐做窗户需要巧思,这种化寻常为特别的智慧,正是古人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处世哲学。
下次看到这个成语时,不妨把它拆解来看:桑枢是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瓮牖是变废为宝的创造精神。这种在局限中寻找可能性的能力,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当我们抱怨手机型号不够新潮时,有些人正用废木料搭建书屋;当我们在意沙发是不是真皮材质时,有人把旧轮胎改造成秋千。生活的质量,终究取决于我们定义生活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