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óu
  • néng
  • zhì
  • gāng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róu néng zhì gāng

成语解释:指以柔弱的手段能够制服刚强的人。亦作“柔能制刚,弱能制强。”

成语出处:《后汉书·臧宫传》:“黄石公记曰:‘柔能制刚,弱能制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仁之助也,强者怨之归也。”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指制服刚强者

繁体字形:柔能制剛

英文翻译:gentleness can over come stength

柔能制刚的意思

柔:1.软(跟“刚”相对):柔软。柔韧。柔枝嫩叶。2.使变软:柔麻。3.柔和(跟“刚”相对):柔情。温柔。她的性子很柔。4.姓。

能:[néng]1.能力;才干:技能。能耐。无能之辈。2.能量的简称。3.有能力的:能人。能手。能者多劳。这几个人就数他能。4.a)“能”表示具备某种能力或达到某种效率,“会”表示学得某种本领。初次学会某种动作用“会”,恢复某种能力用“能”:小弟弟会走路了。他病好了,能下床了。具备某种技能可以用“能”,也可以用“会”:能写会算。达到某种效率,用“能”,不用“会”:她一分钟能打一百五十个字。b)名词前面文言可以用“能”,白话只用“会”:能诗善画。会英文。会象棋。c)跟“不…不”组成双重否定,“不能不”表示必须,“不会不”表示一定:你不能不来啊!。他不会不来的。在疑问或揣测的句子里都表示可能:他不能(会)不答应吧?d)对于尚未实现的自然现象的推测,用“能(够)”,不用“可(以)”:这雨能下长么?e)用在跟某些动词结合表示被动的可能性时,用“可”,不用“能”:我们是不可战胜的。[nài]1.同“”。2.姓。

制:1.制造:制版。制革。制图。炼制。缝制。这块奖牌是用铜制成的。2.拟订;规定:制定。因地制宜。3.用强力约束;限定;管束:压制。限制。管制。节制。制伏。4.制度:全民所有制。民主集中制。5.姓。

刚:1.硬;坚强(跟“柔”相对):刚强。刚直。他的性情太刚。2.姓。3.恰好:不大不小,刚合适。4.表示勉强达到某种程度;仅仅:清早出发的时候天还很黑,刚能看出前面的人的背包。5.表示行动或情况发生在不久以前:他刚从上海回来。那时弟弟刚学会走路。6.用在复句里,后面用“就”字呼应,表示两件事紧接:刚过立春,天气就异乎寻常地热了起来。

成语评论

柔能制刚”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到底是啥意思?举个例子:暴雨中大树被狂风连根拔起,而小草只是弯腰伏地,雨过天晴后依然挺立——这或许就是“柔”的力量。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看起来弱的东西反而能赢过强势的一方?其实关键在于“柔”的灵活性。比如职场上遇到固执的同事,硬碰硬只会激化矛盾,但如果先顺着对方思路聊,再抛出自己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被接受。这种迂回策略就像太极拳的“借力打力”,表面上退让,实则掌控节奏。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有个朋友处理家庭矛盾特别厉害,每当父母因为小事争执,她从不直接评判对错,而是说“妈切的土豆丝比饭店还细,爸调的酱汁简直一绝,要不咱们做个合作菜?”既化解了火药味,又让老两口找到共同目标。这种四两拨千斤的做法,正是“柔能制刚”的生动演绎。

有人疑惑:现代社会强调竞争,太柔会不会吃亏?其实柔不等于软弱。就像现代建筑中的抗震设计,通过弹性结构化解冲击力,比刚性建筑更能抵御强震。工作中遇到紧急项目时,比起强迫团队加班,不如提供零食饮料、调整任务分工,反而能激发更高效率——柔性的管理往往比强硬命令更可持续。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最妙的点在于打破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刚猛如刀剑固然锋利,但流水般的柔韧既能绕过障碍,又能滴水穿石。就像教育孩子时,严厉管教可能引发逆反,而耐心引导反而能种下自律的种子。关键不在于手段软硬,而在于能否找到破解困局的“关键受力点”。

观察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会发现:恐龙灭绝了,蟑螂却存活了亿万年;冰川能削平山脉,却对随形就势的河流无可奈何。这些现象都在印证着“柔弱胜刚强”的古老智慧。当我们遇到看似无解的矛盾时,或许该像水手面对风暴那样——降下船帆顺应风势,反而比正面硬扛更能安全抵达港湾。

"柔能制刚"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