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lín hán jiàn sù
成语解释:指秋冬间林木凋零、涧水枯落的景象。
成语出处: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每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繁体字形:林寒澗肅
英文翻译:withered forest and dry rivers
林:1.成片的树木或竹子:森林。竹林。2.林业:农、林、牧、副、渔。3.聚集在一起的同类的人或事物:民族之林。碑林。
寒:1.冷(跟“暑”相对):寒冬。寒风。天寒地冻。受了一点寒。2.害怕;畏惧:心寒。胆寒。3.穷困:贫寒。4.姓。
涧:山间流水的沟:溪涧。山涧。
肃:1.恭敬:肃立。肃然。2.严正;认真:严肃。3.清除:肃清。肃贪。
什么是“林寒涧肃”?这个成语字面上描绘了深秋或寒冬的山林景象——树木凋零、溪涧干涸,传递着萧瑟清冷的气息。比如某个深秋的早晨,你走进森林公园,看见满地黄叶堆积,山泉水声变得细弱,连松鼠都躲进了树洞,这种万物收敛的状态正是“林寒涧肃”的生动写照。
这个成语只能形容自然景象吗?其实不然。去年参观某座千年古寺时,青石板路上零星散落着香客,屋檐下的铜铃在寒风中轻响,香火味混着冷空气钻入鼻腔。这种带着历史厚重感的寂静,让我突然觉得“林寒涧肃”同样适用于人文景观,传递的不仅是视觉寒冷,更是心灵层面的肃穆感。
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这个成语?上周路过新建的科技园区,玻璃幕墙在冬日阳光下泛着冷光,穿着西装的白领们快步穿行,咖啡店飘出的热气瞬间消散在寒风里。这种现代都市特有的疏离感,用“林寒涧肃”来形容竟意外贴切。可见古汉语的生命力,在于能不断适配新的时代语境。
有人觉得这个成语太冷清,我反而觉得它藏着生机。就像老家后山的柿子林,枝头挂着零星的冻柿子,乌鸦偶尔啄食掉落几颗,啪嗒声惊起草丛里的野兔。表面的寂静下,生命的律动从未停止。这种冷中带暖的矛盾美感,正是汉语独有的诗意表达。
下次遇见类似场景,不妨试着用这个词。比如看到初雪后的校园操场,或是凌晨四点的便利店,观察光影与空间的互动,感受温度与声音的变化。语言就像调色盘,用得越熟练,越能描绘出世界的细微层次。记住,好词不该锁在字典里,而该活在每个人的生活观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