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ǎng
  • zhī
  • lái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jí wǎng zhī lái

成语解释:通晓过去,预知未来。

成语出处:唐·柳宗元《迎长日赋》:“探赜索隐,得郊祀之元辰;极往知来,正邦家之大体。”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極往知來

英文翻译:study the past and foretell the future changes

极往知来的意思

极:1.顶点;尽头:登峰造极。无所不用其极。2.地球的南北两端;磁体的两端;电源或电器上电流进入或流出的一端:南极。北极。阴极。阳极。3.尽;达到顶点:极力。极目四望。物极必反。极一时之盛。4.最终的;最高的:极度。极端。极量。5.“极”也可做补语,但前头不能用“得”,后面一般带“了”,如“忙极了”。6.姓。

往:1.去:徒步前往。2.向;朝:往东。往何处去?3.过去的:往日。

知:[zhī]1.晓得,明了:知道。知名(著名)。知觉(有感觉而知道)。良知。知人善任。温故知新。知难而进。知情达理。2.使知道:通知。知照。3.学识,学问:知识,求知。无知。4.主管:知县(旧时的县长)。知府。知州。知宾(指主管招待宾客的人。亦称“知客”)。5.彼此了解:相知。知音。知近。6.彼此了解、交好的人:故知(老朋友)。[zhì]古同“”,智慧。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成语评论

极往知来”这个成语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它的核心意思其实很实用:通过总结过去的经验,可以更好地预判未来。举个例子,老张经营一家小吃店,去年冬天因为没提前备货,导致客流高峰期食材短缺。今年他复盘了去年的问题,提前囤了货,结果生意比往年顺利多了——这就是典型的“极往知来”。

有人可能会问:“这和‘吃一堑长一智’有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在于主动性。前者强调主动分析历史数据来预防问题,比如某科技公司通过分析过去五年的用户投诉,提前改进了新产品功能;后者更像是被动吸取教训,比如孩子被热水烫过后才记住要小心。

我在工作中发现,这个成语对职场新人特别有用。去年带实习生小王时,发现他总在相同类型的报表错误上栽跟头。后来我们建立了错题文档,每周分析错误规律,三个月后他的准确率提升了40%。这种刻意总结的方法,比单纯“下次注意”有效得多。

生活中也能找到很多应用场景。比如健身爱好者记录饮食和训练数据,通过三个月的数据对比调整计划;再比如家长记录孩子的发烧规律,提前准备药品。这些看似琐碎的记录,本质上都是在实践“极往知来”的智慧。

需要警惕的是,这个思维工具不是算命先生的卦筒。某位投资人朋友曾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结果在区块链热潮中错判形势。这说明既要尊重规律,也要注意时代变量的影响。就像开车时既要看后视镜,更要紧盯前方路况。

现代人容易陷入两种极端:要么完全凭感觉做事,要么被数据绑架。其实最好的状态,就像老厨师和智能灶具的结合——既保留几十年积累的火候经验,又借助实时温控数据调整操作。这种古今结合的智慧,或许才是“极往知来”在数字时代的最佳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