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ái
  • yīn
  • guǒ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lái yīn qù guǒ

成语解释:指事情的来龙去脉

成语出处:谢觉哉《不惑集 领会》:“领会是‘心领神会’,不仅懂得文件的意义,而且懂得文件的来因去果。”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指事情的原委

繁体字形:來因去果

英文翻译:Cause and effect

来因去果的意思

来:1.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跟“去”相对):来往。来宾。来信。从县里来了几个干部。2.(问题、事情等)发生;来到:问题来了。开春以后,农忙来了。3.做某个动作(代替意义更具体的动词):胡来。来一盘棋。来一场篮球比赛。你歇歇,让我来。何必来这一套?4.趋向动词。跟“得”或“不”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他们俩很谈得来。这个歌我唱不来。5.用在另一动词前面,表示要做某件事:你来念一遍。大家来想办法。6.用在另一动词或动词结构后面,表示来做某件事:我们贺喜来了。他回家探亲来了。7.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摘了一个荷叶来当雨伞。你又能用什么理由来说服他呢?8.来着:这话我多会儿说来?9.未来的:来年。来日方长。10.姓。11.诗歌、熟语、叫卖声里用作衬字:正月里来是新春。不愁吃来不愁穿。黑白桑葚来大樱桃。1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把锄头拿来。各条战线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13.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信笔写来。一觉醒来。说来话长。看来今年超产没有问题。想来你是早有准备的了。

因:1.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2.理由:因为(wéi)。因而。3.依,顺着,沿袭:因此。因之。因循(a.沿袭;b.迟延拖拉)。陈陈相因。

去:1.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去路。去向。从成都去重庆。他去了三天,还没回来。2.离开:去国。去世。去职。去留两便。3.失去;失掉:大势已去。4.除去;除掉:去病。去火。去皮。这句话去几个字就简洁了。5.距离:两地相去四十里。去今五十年。6.过去的(时间,多指过去的一年):去年。去秋(去年秋天)。去冬今春。7.婉辞,指人死:他不到四十岁就先去了。8.表示离开说话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时用“去”,表示到说话人所在地参与某件事时用“来”。9.的“去”可以一前一后同时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他去听报告去了。10.用在“大、多、远”等形容词后,表示“非常…”,“…极了”的意思(后面加“了”):这座楼可大了去了!。他到过的地方多了去了!⑿去声:平上去入。11.扮演(戏曲里的角色):在《断桥》中,他去白娘子。12.用在动词后,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离开原来的地方:拿去。捎去。13.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继续等:信步走去(=过去)。让他说去(=下去)。一眼看去(=上去)。

果:1.某些植物花落后含有种子的部分:果实。果品。果木。结果(a.结出果实;b.事情的结局或成效)。2.结局,与“因”相对:因果。成果。3.坚决:果决。果断。4.确实,真的:果真。如果。5.充实,饱足:果腹。6.姓。

成语评论

来因去果”这个成语,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抽象?其实它就像拆解一台老式钟表——想弄明白指针为啥转,得先找到发条在哪。比如有人问:“为啥小张突然辞职了?”同事可能回答:“他连续加班三个月,家里孩子生病都没时间照顾。来因去果,压力太大扛不住了。”这时候我们突然发现,表面看似突然的决定,背后早有草蛇灰线。

在菜市场遇到熟人拎着药包,你随口问:“最近怎么总见你买川贝?”对方叹气道:“去年冬天感冒硬扛,现在转成慢性咳嗽。这就是所谓的来因去果吧?”这时候成语突然变得鲜活起来,像看到种子破土长成小树的全过程。原来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藏着因果循环的密码。

有个有趣的现象:家长会上老师表扬某个孩子专注力强,家长却说:“哪有什么天赋,不过是每天晚饭后全家关手机读书两小时。”这种反向运用特别巧妙,把“来因去果”变成了成功学的最佳注脚。就像看见魔术师揭秘,发现神奇效果背后全是朴素的坚持。

为什么现代人更需要理解这个概念?观察地铁里刷短视频的上班族就知道了——手指滑动间获取的即时快感,像吃彩虹糖般让人停不下来。但很少有人追问:这种浅层刺激累积起来,会不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模式?这时候“来因去果”就像个警钟,提醒我们别在碎片化信息里迷失方向。

有个朋友改造老宅时发现个有趣现象:祖父在房梁刻的排水槽设计,让这栋百年老屋从没漏过雨。这种跨越时空的因果关系,比任何教科书都生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好设计经得起时间考验,就像埋下一颗会开花的种子。

下次看见公园里跳广场舞的大妈,不妨换个角度想:她们现在活力四射的模样,或许源于年轻时插队锻炼出的好体格。这种跨越数十年的因果链,让平凡生活都蒙上了哲学意味。所以说,读懂了来因去果,就像拥有了看穿时光的透视镜。

"来因去果"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