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ù
  • zhàng
  • mín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shù zhàng lǐ mín

成语解释:谓治理百姓不滥用刑罚。形容为官宽仁爱民。束杖,收起刑具。

成语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有刑罚徒流绞斩,吊拷絣把。设而不用,束杖理民宽雅。”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束杖理民

英文翻译:Shuzhangli people

束杖理民的意思

束:1.捆绑;系(jì):束缚。腰束皮带。2.量词。用于捆起来的东西:一束鲜花。3.加以限制或受到限制:约束。拘束。束手束脚。4.捆扎成把或聚集成条状的东西:花束。光束。5.事情的结末:收束。结束。6.姓,作姓氏,仍然读作“shù”。山东汶上城东有"朿"姓,音同捆,与束不同。

杖:1.拐杖;手杖:扶杖而行。2.泛指棍棒:擀面杖。拿刀动杖。

理:1.物质组织的条纹;纹理:木理。肌理。条理。2.道理;事理:合理。理屈。理当如此。3.自然科学,有时特指物理学:理科。数理化。4.管理;办理:处理。理财。当家理事。5.整理;使整齐:理发。理一理书籍。6.对别人的言语行动表示态度;表示意见(多用于否定式):路上碰见了,谁也没理谁。置之不理。7.姓。

民:1.人民:国泰民安。为民除害。2.指某种人:藏民。回民。农民。渔民。牧民。居民。侨民。3.民间的:民歌。民谣。4.非军人;非军事的:拥军爱民。民航。民用。5.姓。

成语评论

束杖理民”这个词听起来有点陌生?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这是古代官员放下象征权力的手杖,用温和的方式治理百姓的比喻。比如有人问:“为什么古代清官能赢得民心?”答案或许就藏在“束杖理民”的理念里——放下架子、贴近需求,反而比强硬手段更有效。

举个例子:汉朝有位地方官,到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官服换成布衣,亲自下田问农民收成。百姓起初觉得奇怪,后来发现他判案公正、减免赋税,逐渐开始信任他。这种“不靠棍棒靠真心”的做法,正是“束杖理民”的生动写照。

有人可能会问:“现代社会还需要这种治理方式吗?”看看社区里受欢迎的调解员就知道了。他们不靠训斥,而是耐心听双方诉求,最后往往能化解矛盾。这本质上也是“束杖理民”的智慧——权威不等于高压,理解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个人认为,这个成语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典故,更在于它揭示了管理的本质规律。就像园丁修剪树枝,太用力会伤及主干,找准角度轻巧施力反而效果更好。当代管理者如果能少些“命令式指挥”,多些“协作型沟通”,或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团队凝聚力。

试着观察身边那些让人如沐春风的领导者。他们开会时最后一个发言,处理冲突时先问“你怎么看”,这种主动“收束权威感”的姿态,恰似现代版的“束杖理民”。毕竟,真正的领导力从来不靠虚张声势,而是源于让人心悦诚服的能力。

下次遇到需要协调关系的场合,不妨想象自己手里握着无形的“权杖”。是用力挥舞彰显存在感,还是轻轻放下专注解决问题?这个选择或许决定了你是制造对立,还是创造共赢。

"束杖理民"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