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éng
  • zuò
  • zhū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péng zuò zú zhū

成语解释:坐:坐罪。有朋友关系的人也被判罪,整个家族被杀掉。比喻株连治罪,残暴统治

成语出处:孙中山《讨袁檄文》:“头会箕敛,欲壑靡穷,朋坐族诛,淫刑以逞。”

是否常用:一般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刑罚等

繁体字形:朋坐族誅

英文翻译:The family of friends

朋坐族诛的意思

朋:1.朋友:良朋。宾朋满座。2.结党:朋比为奸。3.伦比:硕大无朋。4.姓。

坐:1.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支持身体重量:请坐。咱们坐下来谈。他坐在河边钓鱼。稳坐江山。2.乘;搭:坐船。坐火车。3.(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这座大楼是坐北朝南的。4.把锅、壶等放在炉火上:坐一壶水。火旺了,快把锅坐上。5.(坐儿)同“”6.因……犯罪,触犯法律7.枪炮由于反作用而向后移动;建筑物由于基础不稳固而下沉:步枪的坐劲儿不小。这房子向后坐了。8.瓜果等植物结实:坐果。坐瓜。9.指定罪:连坐。反坐。10.形成(疾病):打那次受伤之后,就坐下了腰疼的病根儿。11.表示无缘无故:孤蓬自振,惊砂坐飞。

族:1.家族:宗族。合族。同族。2.古代的一种残酷刑法,杀死犯罪者的整个家族,甚至他母亲、妻子等的家族。3.种族;民族:汉族。斯拉夫族。4.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水族。语族。芳香族化合物。打工族。上班族。

诛:1.谴责:口诛笔伐。2.杀(有罪的人):害民者诛。3.要求:诛求无时。

成语评论

朋坐族诛”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法律中的连坐制度,原意是指因朋友或族人的行为而受牵连受罚。比如:“商鞅变法时期,若有人犯重罪,其亲友可能朋坐族诛,邻里也难逃问责。”这种严苛的制度反映了古代社会对集体责任的重视,但也暴露了忽视个体差异的弊端。

有人会问:为什么古代会有这种“一人犯错,全族背锅”的规则?其实这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密切相关。在人口流动少、宗族观念强的环境下,集体惩戒能形成强大的威慑力,但也容易造成冤案。比如《史记》中记载的案例:“某县令贪腐事发,其门下宾客三十余人皆朋坐族诛,连买过他家茶叶的商贩都被流放。”这种极端案例警示我们,过度强调群体责任可能掩盖真相。

现代生活中,这个成语更多用于比喻性场景。比如职场中:“项目组因小王数据造假被客户投诉,整个团队朋坐族诛,年终奖全部取消。”这其实反映了集体奖惩制度的双刃剑效应——既能促进团队协作,也可能打击积极性。有趣的是,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常说的“你不好好学习,全家跟着丢脸”也暗含这种思维逻辑。

值得思考的是:现代社会该如何平衡个体与集体责任?从企业管理角度看,建立清晰的权责划分机制尤为重要。某科技公司就曾创新性地采用“责任树状图”,既保留团队协作优势,又避免朋坐族诛式的“连坐”。这启示我们:传统成语蕴含的智慧,需要结合时代特征灵活运用。

个人认为,成语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解读。就像“朋坐族诛”不再指实际刑罚,但提醒我们关注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当看到学校因个别学生违规就取消整个班级评优资格时,或许该想想:这是维护纪律的必要手段,还是变相的“现代连坐”?答案往往藏在具体情境的灰度地带,而非非黑即白的判断中。

语言就像活水,既承载历史记忆,又映照当下现实。理解“朋坐族诛”这样的成语,既要追溯其文化根源,也要观察它在新时代的变体。下次遇到“外卖小哥迟到导致整站骑手被罚”的新闻时,或许我们能更立体地思考责任归属问题,而不是简单贴上标签。

"朋坐族诛"的相关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