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pù gǔ lǚ cháng
成语解释:暴露尸骨,踩踏肠子。极言所酿战祸之惨烈。
成语出处:《隋书·李德林传》:“佐斗嫁祸,纷若猬毛,曝骨履肠,间不容砺。”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繁体字形:曝骨履腸
英文翻译:Expose the bones and the intestines
曝:[pù]晒:一曝十寒。[bào]1.使照相底片或感光纸感光。2.比喻隐秘的事(多指不光彩的)显露出来,被众人知道:事情在报上曝后,引起了轰动。‖也作暴光。
骨:[gǔ]1.人和脊椎动物体内支持身体、保护内脏的坚硬组织:骨头。骨骼(全身骨头的总称)。骨节。骨肉(a.指最亲近的有血统关系的人,亦称“骨血”;b.喻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骨干(gàn)。2.像骨的东西(指支撑物体的骨架):伞骨。扇骨。3.指文学作品的理论和笔力:骨力(a.雄健的笔力;b.刚强不屈的气概)。风骨(古典文艺理论术语,指文章的艺术风格,亦指作品的风神骨髓)。4.指人的品质、气概:侠骨。骨气。[gū]1.〔骨朵儿〕尚未开放的花朵。2.〔骨碌〕滚动(“碌”读轻声)。
履:1.鞋:衣履。革履。削足适履。2.踩;走:履险如夷。如履薄冰。3.脚步:步履。4.履行:履约。
肠:1.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状像管子,上端连胃,下端通肛门。分为小肠、大肠两部分,起消化和吸收作用。通称肠子。2.心思;情怀:愁肠。衷肠。3.在肠衣里塞进肉、淀粉等制成的食品:香肠。鱼肠。腊肠。
提到“曝骨履肠”这个成语,很多人可能会疑惑:这个成语到底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实它源自古代战争描写,字面意思是尸骨暴露在外、肠子被踩踏在地,常用来形容惨烈的战场或残酷的境遇。
比如在历史纪录片中,解说员可能会说:“考古学家在这片古战场发现了层层叠叠的兵器与骸骨,曝骨履肠的遗迹无声诉说着千年前那场惨绝人寰的战役。”这时候观众会问:为什么要用这么血腥的成语?其实这里并非为渲染恐怖,而是通过具象化表达警示后人和平的可贵。
再举个现代的例子:某记者在战地报道中写道:“当无人机掠过焦土,镜头里曝骨履肠的画面让所有观众屏息——这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的人间地狱。”这样的用法既保留了成语的冲击力,又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我们不禁思考:在文明社会为何仍会出现这般惨状?这恰恰提醒我们,暴力的阴影从未真正远离人类。
有趣的是,这个成语在文艺创作中常被转化使用。有位作家在小说里写道:“股市崩盘后的交易所宛如曝骨履肠的战场,满地散落的交易单就像被撕碎的希望。”这种跨领域的比喻虽非原意,却让读者瞬间理解金融市场的残酷本质。我认为,成语的活用就像给旧瓷器插上新花,关键在于保留核心意象的同时注入新生命。
最后不妨想想:为什么古人要创造这类触目惊心的成语?或许正如青铜器上的饕餮纹,用震撼的视觉符号来铭刻教训。当我们使用“曝骨履肠”时,本质上是在用语言的力量对抗遗忘——那些不忍直视的历史碎片,恰是文明进步的垫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