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chūn wā qiū chán
成语解释:春天蛙叫,秋天蝉鸣。比喻喧闹夸张、空洞无物的言谈。
成语出处:晋·杨泉《物理论》:“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舌而已。”
是否常用:
成语词性:作主语、宾语;指空洞无物的言谈
繁体字形:萅蛙秌蟬
英文翻译:empty remarks
春:1.春季:春景。温暖如春。2.指一年的时间:一卧东山三十春。3.指男女情欲:怀春。春心。4.比喻生机:妙手回春。5.姓。
蛙:两栖动物,无尾,后肢长,前肢短,趾有蹼,善于跳跃和游泳。捕食昆虫,对农业有益。种类很多,常见的有青蛙等。
秋:1.秋季:深秋。秋风。秋雨。秋高气爽。2.庄稼成熟或成熟时节:麦秋。大秋。3.指一年的时间:千秋万岁。一日不见,如隔三秋。4.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秋。危急存亡之秋。5.姓。6.见〖秋千〗。
蝉: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生活在土里,吸食植物根的汁液。成虫刺吸植物的汁。
哎哟,说到“春蛙秋蝉”这个成语,不少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挠头:“这跟青蛙和知了有啥关系?” 哈哈,别急,咱们慢慢唠。其实这成语原意是说春天的蛙叫和秋天的蝉鸣,听着热闹但没啥实际作用,后来比喻那些不合时宜的瞎折腾。你品,你细品——比如有人大冬天非要开冰激凌店,这不就是典型的“春蛙秋蝉”嘛!
那问题来了:为啥古人非拿青蛙和知了打比方?说白了,这两玩意儿叫得再响,季节一过立马消失,说白了就是“热闹一时,用处为零”。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小明在团队会议上疯狂输出十年前的市场数据,结果老板一句“现在早变天了”直接冷场。你看,这时候的“专业分析”可不就成了秋后的蝉鸣?
不过咱得客观说,有时候“不合时宜”也可能藏着转机。我有个朋友前几年搞直播带货,当时亲戚都说他“瞎折腾”,结果现在人家成了头部主播。所以说啊,判断是否“春蛙秋蝉”还得看时机——早一步是先烈,晚一步成跟风,这中间的尺度拿捏才是真功夫。
各位发现没?这个成语最核心的矛盾点在于“时间窗口”。就像种庄稼得看节气,创业选赛道得看风口。前两天看到个新闻,某科技公司硬要在元宇宙退潮时砸钱入场,结果赔得底朝天。这事儿要是让老祖宗知道,估计得拍大腿:“这不就是春蛙秋蝉现代版?”
说到这儿我突然想到,其实咱们自己也经常踩这个坑。比如追热点写爆款,结果文章刚发出来话题就凉了;或者跟风买网红产品,到手发现根本不实用。这时候就得提醒自己:别光听“蛙叫蝉鸣”,得看清季节轮回的规律。
要我说啊,这个成语最妙的地方在于它既批评了盲目行动,又暗含了时势造英雄的智慧。就像打麻将,摸到好牌还得会算牌。下次遇到那种“看起来热闹但总觉得哪里不对”的事情,不妨先问自己:这事儿到底是踏准了节奏,还是单纯在制造噪音?
最后插句实在话:生活中谁还没当过几次“春蛙秋蝉”呢?关键是吃一堑长一智。就像老话说的,赶早不如赶巧,找准自己的节奏比跟风更重要。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