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拼音:míng mǎ shí jià
成语解释:明码:指标明的价格。指公开标明的真实价格或处事不折不扣
成语出处:张东林《古城春色》第二部:“这家的主人,是明码实价的汉奸,伪军的少将。”
是否常用:常用成语
成语词性: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商业或处事
繁体字形:明码实价
英文翻译:Clear code real price
明:1.明亮(跟“暗”相对):明月。天明。灯火通明。2.明白;清楚:问明。讲明。分明。去向不明。3.公开;显露在外;不隐蔽(跟“暗”相对):明说。明令。明沟。明枪易躲,暗箭难防。4.眼力好;眼光正确;对事物现象看得清:聪明。英明。精明强干。耳聪目明。眼明手快。5.光明:弃暗投明。明人不做暗事。6.视觉:双目失明。7.懂得;了解:深明大义。不明利害。8.表明;显示:开宗明义。赋诗明志。9.明明:你明知道他不会,干吗还要为难他呀?10.次于今年、今天的:明天。明晨。明年。明春。11.朝代,公元1368—1644,朱元璋所建。先定都南京,永乐年间迁都北京。12.姓。
码:1.(码儿)表示数目的符号:数码。号码。页码。价码。2.表示数目的用具:筹码。砝码。3.用于事情:这是两码事。你说的跟他说的是一码事。4.堆叠:把这些砖码齐了。5.英美制长度单位,符号yd。1码等于3英尺,合0.9144米。
实:1.内部完全填满,没有空隙:实心儿。把窟窿填实了。2.真实;实在(跟“虚”相对):实话。实心眼儿。实事求是。3.实际;事实:失实。名实相副。4.果实;种子:芡实(鸡头米)。开花结实。5.姓。
价:[jià]1.价格:物价。调价。物美价廉。无价之宝。这个价可不贵。2.价值:等价交换。3.化合价的简称:氢是一价的元素。4.姓。[jie]用在某些状语的后面:成天价忙。震天价响。[jiè]称被派遣传送东西或传达事情的人。
“明码实价”这个词,听起来像是菜市场里“萝卜三块一斤”的牌子,但它背后的含义可不止标价这么简单。比如老张的早餐店,菜单上写着“豆浆5元、油条2元”,可街坊王阿姨每次结账都被抹去零头,老张笑说“熟人不用算那么清楚”。这时候,“明码实价”就成了一句摆设——价格虽然标了,人情却让它打了折扣。
有人会问:明码实价难道不是死板的表现?其实正相反。某电商平台要求所有卖家标注“划线价”和“成交价”,结果客诉率下降40%。当消费者看清“原价399,特价199”的真实折扣幅度,反而更愿意下单。透明的数字就像路标,帮人快速判断要不要继续往前走。
生活中最生动的例子或许是旅游景点。十年前某古城客栈的房价像弹簧床,旺季能飙到平日的五倍。如今文旅局规定必须公示淡旺季价目表,游客提前三个月预订就能锁定价格。客栈老板老李说:“刚开始觉得受束缚,后来发现客人更敢提前规划行程,淡季入住率反而涨了三成。”
明码实价的核心到底是什么?或许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建立预期的默契。就像去医院前查到的专家挂号费,虽然数字可能让人肉疼,但至少不会在缴费窗口才惊觉钱没带够。这种确定性本身,就是现代社会运转的润滑剂。
有意思的是,年轻人似乎更擅长玩转这种规则。网红茶馆推出“自助式茶位费”,每位38元包含三泡茶和茶点,结果周末排队两小时。老板发现,当所有附加费用摊在明面上,顾客反而更愿意为明确的体验买单。这或许印证了那句话:清晰的边界感,才是自由的前提。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菜市场里张大妈永远喊着“最后一天甩卖”,红底黄字的促销牌挂了三年还在用。问她为啥不标实价,她神秘一笑:“有人就爱砍价的成就感呀。”你看,明码实价这事也得看场合,有时候留点讨价还价的空间,反而成了人情社会的粘合剂。
站在个人角度,我更喜欢把明码实价看作诚信的“最低消费”。它不要求商家当圣人,但至少不能当骗子。就像网购时看到“价格保护30天”的标识,哪怕只比别家便宜五块钱,也会让人觉得这钱花得明白。毕竟,阳光下的事物,总是让人更愿意靠近。